讓《鎮江淪陷記》為更多人深知
博物館與影院創新融合呈現歷史
金山網訊 當千萬觀眾為《南京照相館》展示的歷史劫難落淚時,記錄鎮江城殤記憶的《鎮江淪陷記》日前在西津大光明影城大廳與觀眾見面。《南京照相館》以藝術的光影叩擊心靈,《鎮江淪陷記》用泣血的實錄鐫刻真相。展柜內泛黃紙頁上,張懌伯的墨跡穿透時空發出無聲吶喊。
跨界聯動,創新嘗試
據鎮江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近些年來,博物館著力探索開辟博物館文化傳播多元路徑。此前已有過較為成功的實踐。此次“不容忘卻的歷史——《鎮江淪陷記》走進西津大光明”展示活動,是鎮江博物館又一次文化傳播路徑的探索與實踐。
“近期以《南京照相館》為代表的抗戰題材電影持續熱映,獲得了觀眾廣泛認可。鎮江博物館珍藏著記錄鎮江抗戰歷史的重要且珍貴文獻——《鎮江淪陷記》手抄清稿。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鎮江的歷史,我們萌生了讓《鎮江淪陷記》走出博物館、走進影院的構想,讓更多的觀眾能夠在電影院從藝術與紀實的雙重視角去更深刻地感受和了解殘酷的歷史真相,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全民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的情感共鳴。”鎮江博物館展陳工作人員介紹。
銘記歷史,鐵證如山
1937年12月8日鎮江淪陷后,民族企業家張懌伯(1884-1964)親歷日軍屠城暴行。他以“身之所歷、足之所至、耳之所聞、目之所見”的第一手資料奮筆寫成《鎮江淪陷記》,“以志永不忘此國仇家恨”。
書成之后,張懌伯不顧個人安危,三次自費刊印4000冊,免費寄送全國,堪稱壯舉。日軍曾嚴密搜查此書以銷毀罪證。歷經劫難,《鎮江淪陷記》1938年印刷版目前已知僅存世兩本:一本樣書因張懌伯藏于地窖得以保全,現存于鎮江市檔案館;一本由藏書家姜德明20世紀50年代購得后,轉贈給鎮江籍出版家范用。
抗戰勝利后,張懌伯從樊川祖居的地窖中取出珍藏多年的《鎮江淪陷記》樣書,盡管受潮泛黃,紙已朽爛,但文字基本完好。年逾花甲的他親手謄寫并組織員工共同謄抄了一份清稿,又補充了卷首語, 說明了該書的出版過程,完成了這本108頁的手抄本。張懌伯請友人題寫了書名,裝訂成書。該手抄清稿曾于1996年、1998年、2007年三次拍賣,最終由鎮江企業家童財寶競得后捐贈給鎮江博物館,現為國家二級文物。《鎮江淪陷記》不僅是日軍侵華罪行的鐵證,更彰顯了中華民族不屈的抗爭精神,被稱為“中國的《拉貝日記》”。
微展之軀,千鈞之重
活動前期,鎮江博物館與鎮江西津渡文化旅游有限責任公司、鎮江西津大光明影城就《不容忘卻的歷史》展示活動策劃方案進行商議。最終,活動以展品展示、影像播放與版面解讀相結合的方式,在西津大光明影城為大眾介紹這部珍貴文獻的創作背景、核心內容與深遠影響。
此次展出的是《鎮江淪陷記》1946年第三版印刷版的手抄清稿復制品。游客市民可前往鎮江博物館8號樓《奔流——鎮江近代歷史陳列》展廳參觀原件。
書中字句,鏗鏘有聲;民族氣節,躍然紙上。“博物館+影院”主題展示活動,讓觀眾走近《鎮江淪陷記》,銘記那段不容忘卻的歷史。(記者 譚藝婷 通訊員 何岸明 陳韋韋)
責任編輯:龔逍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