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紙媒言辭之美 謹防“屏媒”語言之丑
面對壯麗景色,王勃寫道“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今人驚呼“哇噻,好多鳥,好好看”;面對高山杜甫感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今人直呼“哇噻,這山真高,這山真美”。
前面精美的千古絕句來自紙媒,寫在古籍上,后面粗鄙淺薄之語來自屏媒,發在帖子上。鍵盤嘀嗒,鼠標穿梭,互聯網文化的快餐化、大眾化、粗俗化,在催生屏媒語言多元化、個性化的同時,也帶來了語言異化與丑化的風險。
“絕絕子”可敷衍一切贊嘆,“芭比Q了”能囊括所有失敗,“老六”異化為惡意標簽。當“屌絲”等網絡粗話、黑話、葷話直滾,當“奪筍”替代批評,“真香”消解原則,實則暴露了情感表達的貧瘠與思辨能力的退化。“yyds”驅逐“精彩絕倫”,“emo”替代“憂郁惆悵”;“cp”模糊親密關系的多樣性,“diss”簡化復雜批評的層次。當青少年以“xswl”(笑死我了)、“ssfd”(瑟瑟發抖)進行日常交流,代與代之間便筑起字母高墻。此種異化非為開放包容,而是對漢語表意根基的自我瓦解。承載著《詩經》雅言、漢賦唐詩的漢語肌理,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沖擊與模糊。“媛”字本為《詩經》“邦之媛也”中的明珠,卻在“佛媛”“病媛”等標簽下淪為道德刑具。詞語一旦被污名化,語言之美就會成為語言之丑。
漢賦楚辭,唐詩宋詞,明清小說,千古流傳,堪稱瑰寶,為我們留下了嘆為觀止的中華文化。紙媒語言之精美靠的是“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執著,“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的推敲。屏媒時代,坐也坐不住,靜也靜不下,更不肯動腦子花功夫,寫字標成了打字,字斟句酌變成了發射字彈,粗制濫造,胡言亂語,另一種語不駭人死不休做到了,但是語言之規范之精美之高雅的堅守就開始破防了。
語言污染絕非無傷大雅的娛樂,而是對文化根基的深度破壞。何以拯救?唯有在敬畏中創新,在規范中生長,才能使漢語跨越時空的河流,繼續承載一個民族的智慧與榮光。字里乾坤大,詞間日月長——這既是對中華文明的承諾,亦是對中華文化的堅守。(周竹生)
(作者系鎮江日報特約評論員)
責任編輯:龔逍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