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鎮江:以“綠”為底向“新”突破 “江中小島”蝶變“綠色低碳島”
傍晚時分,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世業洲船舶文化公園綠意盎然,江風徐徐,鳥鳴啁啾。岸邊,孩子們奔跑歡笑,老人們在濱江步道上悠然散步,一派安寧祥和的生態畫卷。很難想象,這里曾是一家大型船廠的廠址。如今,生態修復后的世業洲正從“江中小島”蝶變為“綠色低碳島”,成為我市推進長江大保護戰略的生動縮影。
近年來,丹徒區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城鄉建設與產業轉型全過程,以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加快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生態丹徒”的底色愈發鮮明。
藍天常駐:“綠島”拔地起,重塑產業氣質
在谷陽鎮,制刷產業曾是地方經濟的“頂梁柱”,卻也因污染物排放不規范飽受詬病。為破解這一難題,一座“綠島”拔地而起,區域內建成制刷行業固廢、危廢收集中心和油漆集中配套加工中心,最大程度減少揮發性有機物對居民造成的影響。
藍天,是生態文明最直觀的“晴雨表”。丹徒將大氣污染治理作為生態環境工作的重點。2024年,丹徒區聚焦鑄造、磚瓦、炭素、建材等重點行業,啟動“五大專項行動”,推進源頭治理和產業升級。全區19家排放大戶企業被納入友好減排管理清單,實施差異化績效分級管控,部分企業通過治理設施優化、工藝升級,已實現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雙降”。
“我們通過調整工藝流程,控制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現在車間內聞不到刺鼻味,環保設備運行也更高效。”一家制刷企業負責人介紹,他們所在的谷陽鎮“綠島”集約化環保平臺已初具規模,不僅實現固廢集中收集處理,還為企業減負增效。
碧水長清:精準治污守護一河清流
“以前,雨天污水就往河里流,現在通過管網改造和污水治理,河水一年比一年清。”寶堰鎮通濟河畔的村民老陳高興地說。眼下的通濟河,碧水潺潺,白鷺翩翩,已成為周邊群眾茶余飯后散步的好去處。
水清岸綠,是丹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又一重點。今年以來,丹徒大力實施年度水污染防治項目,共開工建設5項重點工程,投資約5000萬元。同時,緊扣太湖綜合治理,全面提升生活污水收集率及處理能力。267個太湖流域排污口“一口一策”整治任務全部完成,23家涉水企業完成分類改造,確保生活污水與工業廢水“各行其道”。
“我們對全區河道實行‘一河一策’精準治理,特別是對大運河辛豐段、通濟河丹徒段等河道,通過源頭攔截、中段凈化、末端清理三道防線,實現水質明顯改善。”丹徒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2024年,丹徒計劃新增19個自然村污水治理點,目前已完成41個行政村的治理,治理率近五成。污水處理設施運轉良好,設施運行率達100%,有效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凈土守護:“無廢城市”穩步推進
在江蘇賽維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線上,回收的塑料瓶經過分揀、清洗、熱洗、熔融等環節,成為可用于生產運動服的高品質塑料顆粒。“使用石化產品為原材料生產一噸PET材料,排放二氧化碳約3.2噸,再生利用后只排放0.8噸, 相比前者減碳量高達75%。”企業負責人介紹。
這家企業正是丹徒區“無廢城市”建設的縮影之一。為推進土壤污染防治和資源化利用,近年來,丹徒區協調推進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危險廢物的規范化管理和“無廢城市”重點項目建設,將429家產廢單位納入全生命周期監控系統監管,其中危廢產廢單位291家,產生危險廢物5232.95噸,無害化處理率100%。
“我們要用綠水青山的‘高顏值’,托起高質量發展的‘高價值’。”丹徒區生態環境局負責人表示,“生態優勢將成為丹徒最亮麗的底色,也是最強的競爭力。”
在綠色轉型的道路上,丹徒以堅實步伐闊步前行——從藍天碧水到凈土良田,從工業園區到鄉村田野,一座綠色、低碳、宜居的現代新城正在徐徐鋪展,未來可期。(記者 陶立波 通訊員 李媛)
責任編輯:費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