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實大國糧倉“耕基”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糧食安全是戰略問題,更要堅決守住耕地保護紅線。耕地乃糧食生產之母,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和前提。以“一平”(田塊平整)、“兩通”(通水通路)、“三提升”(提升地力、產量、效益)為基本標準,合理確定不同區域、不同類型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和投入標準。眼下,我們要以《實施方案》為準繩,加大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投入力度,通過實施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設施完善、田間道路修筑等工程措施,全面提升耕地的綜合生產能力,將每一寸耕地都打造成為高產穩產的“糧倉”。
守住“紅線”,夯實大國糧倉“耕基”。“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堅決守住耕地紅線,不僅要保數量,還要提質量。《實施方案》的建設標準是,“以“一平”(田塊平整)、“兩通”(通水通路)、“三提升”(提升地力、產量、效益)為基本標準,合理確定不同區域、不同類型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和投入標準。”當前,保障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必須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真正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高標準農田建成以后,能夠顯著提高水土資源利用效率,增強糧食生產能力和防災抗災減災能力。高標準農田對于保障糧食安全功不可沒。切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嚴格落實國家規劃布局,扎實做好體系建設,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落實落地,讓更多“望天田”變成“噸糧田”,方能更好地鞏固和提升糧食生產能力。
端穩飯碗,堅持藏糧于地。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也是國家糧食安全和百姓“米袋子”的基礎。抓好耕地保護,必須保證18億畝耕地紅線不褪色?!秾嵤┓桨浮分刑岬降闹饕繕耸牵旱?030年,力爭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3.5億畝,累計改造提升2.8億畝,統籌規劃、同步實施高效節水灌溉,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8000萬畝;到2035年,力爭將具備條件的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累計改造提升4.55億畝,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3億畝。同時,要加強耕地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治理修復。在確保耕地數量的同時,提高耕地質量,穩步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糧食高產穩產才能更有底氣。讓更多農田變良田,方能把“中國飯碗”真正端在自己手里。
良田建設、物聯系統,激活增效密碼。新質生產力,核心在于科技與農業深度融合。這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簡單疊加,更是對傳統農業生產模式的根本性變革?!秾嵤┓桨浮分刑岬?,要因地制宜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統籌開展田、土、水、路、林、電、技、管綜合治理,將建設重點放在田內。新建項目優先開展田塊整治、田間灌排體系、田間道路和電力設施配套等基礎建設,著力提高農田保水保土保肥能力、抵御旱澇災害能力、機械化耕作便捷水平;改造提升項目按照缺什么、補什么原則,補齊田間設施短板弱項……答好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必答題”,做好“三農”高質量發展“應試卷”,扛起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踐行“國之大者”,以“糧”心書寫農業強省新篇
糧安天下,農穩社稷。作為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中國人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糧食安全必須靠我們自己保證。讓我們攜手共進,抓住建設高標準農田都關鍵要害,把“中國飯碗”端得更牢!(蘇祥)
責任編輯:張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