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適合的教育培養高素質工匠”——記鎮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校長、黨委書記王健
本報記者 胡冰心 本報通訊員 劉春
這里是江蘇省文明校園;以網評成績全省第一、免于現場檢查的成績被評為省首批現代化示范性職業學校;榮獲省首批智慧校園;連續8年獲得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總分第一;在創新大賽、創業大賽、文明風采、教學大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獲全國、省多項表彰……
一項項成績的取得,并沒有讓這所學校的“當家人”沾沾自喜,他依舊在思考、探索:一所職業學校需要怎樣的智慧與擔當才能勇立潮頭,培育適應時代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他就是鎮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校長、黨委書記王健。
職業院校應當有自己的擔當和追求
先后在省鎮江中學、市教育局、省鎮江一中任教任職,2015年8月調至鎮江高職校任校長、黨委書記,至今3年整,王健對于職業教育,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要找準職業學校的角色定位,作為一名職業學校的校長,要有深厚的平民情懷,肩擔培養高素質勞動者的重任,要以推動‘中國制造’為目標。”王健介紹,目前鎮江高職校有近5000名在校學生,400余名教職工,高職校的畢業生在鎮江本地的就業率很高,絕大多數學生都是這個城市未來的主人翁。所以,在培養學生文化素質、職業技能之外,個人素養的提高也不可或缺。
在此基礎上,王健確定了學校的辦學理念:合適的教育、盡心的服務,“只有最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對學生找準符合個人特長、有特色的發展之路,服務于學生的現實發展、持續發展和幸福生活,以達到“精學業、高就業、善創業”的培養目標。
新增4個五年制專業,找準特色發展之路
在王健看來,加強專業建設是推進學校創新發展、科學發展的核心環節。就鎮江高職校來說,緊密對接地方產業,辦好專業,讓專業群和產業鏈無縫對接,是學校特色發展的關鍵。“我們從去年開始新增了4個五年制高職專業,分別是工業機器人技術,并取消原本的化工技術專業,轉型為工業分析技術。今年新增的是酒店管理、數字媒體應用技術,首批新生秋季學期就入學了。”王健說,無論是產教融合,還是校企合作,都是學校適應新形勢、探索人才培養的重要路徑,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就能直接服務生產的第一線,構建起職業教育發展的新高度。
室內設計專業開設了“朵漫班”,這是朵漫世家設計中心和學校開展的校企合作的省現代學徒制實驗班;富林醫療和學校共建了電子商務合作模式;雛鷹工作室以創客實踐為指導思想,去年和今年連續兩屆在全國FIRST國際機器人競賽中表現優異,兩次獲組隊前往美國休斯敦參賽資格,和全球頂尖機器人競賽選手一爭高下……在王健看來,加強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能夠讓人才培養更契合企業、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我一直在做‘二維’德育研究,希望學生不僅是合格的社會人,同時也是合格的職業人。”在王健的工作簿里,早就對學生學習和實踐的時間進行了一次次科學論證,力爭達到最完美的比例,“無論是理工科還是文科,作為學校的管理者,都應科學合理地編制文化學習、實訓和進入企業實踐的時間表。”
誰說職業教育沒有“國際范兒”?
在很多人看來,職業教育是教育體系中的薄弱環節,而教育國際交流又是職業教育中的軟肋。而王健,偏不信這個“邪”。
加強職業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有利于開拓辦學視野,借鑒先進的辦學經驗,拓展人才培養渠道,提升辦學內涵。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王健的努力下,鎮江高職校和意大利波那爾多斯郡爾學院、韓國牧園大學以及英國曼徹斯特、日本名古屋等地的多個學校分別建立了學歷研修以及研學項目。“我們不通過中介,充分考慮學生和家庭的實際情況以及可接受的經濟成本來推進工作,真正服務學生的發展需要。”3年來,鎮江高職校國際交流與合作取得突破性進展,學生赴美國、英國、韓國、日本、意大利等國開展研學(留學);國際虛擬項目有聲有色,學生赴聯合國開展講演。僅僅今年以來,學校參加國際交流的學生將達150人。
工作中,在王健的帶領下,學校出臺了《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意見》,堅持以學生的滿意度作為評價教學的根本標準,實施全員素養提升工程、骨干教師培養工程和教授培養工程等教師培養“三大工程”,2017-2018年實施“博士培養工程”,著力培養高層次教師。
王健的工作日程表里,沒有一天是空白的。他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知道自己的學校承擔著培養高素質“工匠”的重任。他說:“鎮江高職校基于傳承、源于實踐,只有用心辦好職業教育,呼吁社會關注工匠精神的培養,我們國家才會涌現出更多的大國工匠。”
責任編輯:費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