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糊弄學消解公文的實用性
摘要:最近,兩起地方政府的公文抄襲事件引發輿論關注。山西某地的一篇領導調研稿,竟和當地某單位的另一篇領導調研稿高度雷同,全文約390字中竟有超過320字重復。而廣西某縣的森林防火規劃中,關于水文數據描述與500公里外的另一縣介紹文本幾乎一模一樣,甚至照搬了當地根本不存在的鄉鎮名稱。
從領導講話稿、調研稿的大量雷同,到文件材料和宣傳標語中的地名直接“穿越”,公文抄襲成風,不僅讓公眾看到工作態度的敷衍,更消解了公文的實用效能。
公文不是例行完成的形式作業,而是公共政策與利益的載體,實用性是其天然屬性——要讓執行者看懂、讓受益者明了、讓問題有解。比如,調研類公文的核心在于摸清當地實情,找準問題、給出辦法;《防汛應急預案》的重點是明確暴雨紅色預警時誰來轉移群眾、轉移到何處。這些內容無需辭藻華麗,甚至可以借鑒規范、成熟的表述,但要緊扣實際問題,回應群眾關切。反之,當“糊弄學”成為公文寫作的潛規則,抄襲拼湊、套話連篇替代了實地調研、具體分析,公文便從治理工具淪為紙上空文,一不小心就鬧出笑話。
誠如網友所言:要問責的不是抄襲,是糊弄。糊弄者常以“時間緊、任務重”為借口,套用模板走捷徑,一抄了之。然而,某地防火規劃復制粘貼外地的水文數據、神木市抄襲“愛我長沙”作為本地標語,暴露的豈是粗心?分明是對實用性的無視。若連本地地名、實際數據都懶得核對,又談何精準施策?
另一個常用借口是“規避風險”:照搬照抄雖無亮點,卻能保證不犯錯;而原創性表述若與上級精神稍有偏差,則可能引來問責,于是選擇躺平式寫作。這種思維的危害性在于,固化“向上負責而非向下服務”的導向,助長形式主義,也影響治理能力的提升。長此以往,將是創新能力和思想活力的下降。
拒絕糊弄學,不是否定合理借鑒、苛求原創性,而是要守住實用底線。有人辯解道:“公文格式固定,難免互相借鑒。”需要厘清的是,合理借鑒是參考成熟的框架或結構,但內容必須填充本地數據、具體案例和針對性措施;糊弄是直接套用,連地名和數據這些關鍵信息都懶得修改。前者是為了提高效率、保證規范性,后者就是偷懶和應付了。
公文的重量不在于篇幅多長、格式多完美,而在于是否實用;群眾失望的不是文字重復,而是公共事務被敷衍。整治抄襲的最終目的,是讓公文回歸解決問題的本質,這既需要基層干部“自療”,也需要上級部門把好關,讓糊弄式公文無處遁形。(戴香語)
責任編輯:龔逍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