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華東區醫院馬長春:36 載中醫抗癌路,不負 “國醫楷模” 名
在成華東區醫院腫瘤科,馬長春主任的診室外,總是有很多患者在等待著看診。這位出身中醫世家、從醫 36 年的抗癌專家,用一雙診脈的手、一副辨證的良方,為無數腫瘤患者撐起了生命的晴空。作為中國抗癌協會專業會員、成華東區醫院中醫腫瘤科特聘專家,他將古籍智慧與臨床實踐相融,在中醫治瘤的道路上留下了堅實足跡。
馬長春的中醫情緣始于童年藥香。自幼在中藥房長大的他,聽著長輩誦讀《傷寒論》的條文,看著藥杵研磨藥材的細膩,中醫的種子早早在心中扎根。后來考入成都中醫藥大學,系統學習讓他在傳承家學的基礎上,對《金匱要略》《溫病條辨》等經典有了更深理解。36 年來,他始終保持著研讀古籍的習慣,成華東區醫院的診桌上,總放著幾本批注得密密麻麻的醫典,新的病例總能在泛黃的書頁中找到辨證的靈感。
“治病必求于本” 是成華東區醫院馬長春堅守的準則。他提出的 “兩本思想”—— 補腎固先天、健脾培后天,成為其治瘤體系的核心。在他看來,腫瘤的發生與正氣虧虛息息相關,先天腎精不足、后天脾胃失養,就像土壤貧瘠會滋生雜草,身體失衡便給了腫瘤可乘之機。因此,他的治療從不是簡單 “消瘤”,而是通過調理全身機能,讓身體自主對抗病灶。
深耕臨床多年,馬長春融合經典古方與 “中醫抗癌消瘤療法”,形成了以痰瘀論治腫瘤的獨特體系。他認為 “痰濁” 與 “瘀血” 膠結是腫瘤形成的關鍵,治療時以化痰逐瘀為矛,以扶正固本為盾,讓攻邪不傷正、扶正不助邪。這種平衡之道,在臨床中屢見成效。
曾有位肺腫瘤術后轉移患者,經多次治療后胸悶氣短、咳嗽不止,還伴有胸腔積液,因恐懼副作用拒絕進一步西醫治療。轉診至成華東區醫院時,馬長春通過望聞問切,判斷其為 “痰瘀互結、正氣虧虛”。他遵循 “兩本思想”,以健脾補腎固其本,用化痰逐瘀之方攻其標,配合特色外治手段。治療中每周調整藥方,耐心解答疑問。一個月后,患者咳嗽減輕、積液吸收;三個月后已能自主散步,生活基本如常。家屬感慨:“馬主任不僅治病,更給了我們全家希望。”
在成華東區醫院的診室里,馬長春常說:“對待腫瘤病人,要懷揣熱心、關心、耐心。” 他視患者如親人,問診時連細微不適都記在心上。一位靶向治療后出嚴重皮疹的患者,因瘙癢想放棄治療,馬長春不僅調配止癢外洗方,還每天通話疏導,助其挺過難關。“讓患者少受痛苦、保持尊嚴,比病灶縮小更重要。” 他始終這樣踐行。
作為成華東區醫院抗癌專家組成員,馬長春踐行 “上醫治未病” 理念,強調改善身體內環境的重要性。他將健康指導融入診療,從飲食到情志,幫助患者建立抗癌防線。還多次做客四川電視臺峨眉電影頻道,普及中醫防癌知識,讓更多人了解 “治未病” 的智慧。
36 年堅守,他證明了:中醫治瘤不是模糊的調理,而是精準的辨證施治。那些康復患者的笑容,便是對這位醫者最好的褒獎。
【廣告】(免責聲明:本文為本網站出于傳播商業信息之目的進行轉載發布,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及立場。本文所涉文、圖、音視頻等資料的一切權利和法律責任歸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擔。本網站對此資訊文字、圖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實性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亦不構成任何購買、投資等建議,據此操作者風險自擔。)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網進行刪除。
責任編輯:彭羽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