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硫余地”:二氧化硫治理項目行業變革之路
2025年,二氧化硫污染治理步入“攻堅深水區”。盡管政策推動下脫硫市場規模破千億,但傳統技術因成本高、效率低、二次污染等問題陷入困境,如處理成本超行業均值30%,大型電廠脫硫率不足75%,年新增危廢超200萬噸等。此時,“不疏余地-重塑二氧化硫凈化新時代”項目橫空出世,正改寫行業格局。
圖1:不硫余地團隊成立
全國70%的火電廠常用的“石灰石-石膏法”存在諸多硬傷。單臺30萬千瓦機組年脫硫成本超800萬元,中小電廠難以承受;復雜工況下脫硫效率波動超20%,極端天氣易超標;每年產生超5000萬噸脫硫石膏,綜合利用率不足60%,填埋占地超3000畝/年。政策雖有支持,但技術滯后使行業陷入“治理-污染-再治理”的循環。
圖2:不硫余地團隊前往百色火電廠進行調研
而項目團隊歷經三年,實現了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跨越。他們以污泥復合黃鐵礦為原料,實現“以廢治廢”,契合廣西地區年超300萬噸的污泥處置需求。同時,首創“吸附-催化-循環”三段式技術,利用單原子催化材料強鎖SO?,通過雙活性位點協同反應和自修復循環技術,解決二次污染問題。國能南寧電廠實測顯示,SO?排放濃度穩定低于35mg/m³,超國家超低排放標準50%,催化劑再生成本降低65%,單機組年運營成本降至300萬元以內。
圖3:團隊成員學習模擬吸收塔相關操作
該項目構建了“政策-技術-市場”鐵三角。它符合“十四五”大氣污染防治規劃,獲生態環境部技術試點認證;與5家電力、冶金企業簽訂5年框架協議,覆蓋廣西80%高硫煤產區;預計2028年營收破2.3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120%,帶動產業鏈就業超2000人,污泥資源化利用市場規模將新增30億元。
圖4:不硫余地團隊正在優化方案
當多數團隊還在優化舊技術時,此項目以顛覆性創新證明,治理污染并非需高成本投入,通過原料重構和工藝革命,可實現生態、經濟、社會價值三重共振,為行業提供了“技術-經濟-生態”協同發展的樣本,開辟了污染治理的新賽道。
【廣告】 (免責聲明:本文為本網站出于傳播商業信息之目的進行轉載發布,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及立場。本文所涉文、圖、音視頻等資料的一切權利和法律責任歸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擔。本網站對此資訊文字、圖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實性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亦不構成任何購買、投資等建議,據此操作者風險自擔。)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網進行刪除。
責任編輯:邱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