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前委斗室燈火 映照法治新征程
——鹽城師范學院歷史與公共管理學院(法學院)赴丹陽總前委舊址開展紅色實踐活動
金山網訊 為深學篤行黨的二十大精神,傳承革命薪火,8月2日上午,鹽城師范學院歷史與公共管理學院(法學院)暑期實踐團走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鎮江丹陽總前委舊址,在青磚黛瓦間開啟一場穿越時空的信仰對話。
方寸之地運籌千里戰局
人民廣場北側,三間二層青灰小樓門楣高懸“總前委舊址”牌匾。銅像靜立的北側臥室內,7平方米空間曾容納解放戰爭的驚濤駭浪。“1949年4月,渡江戰役勝利后,由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粟裕、譚震林五人組成的總前委從南京到達丹陽,在這里組織和指揮了上海戰役。”場館宣教科主任孫國武撫著斑駁磚墻介紹,“他們在這座1934年的宅院里指揮三十晝夜,成就了解放上海的軍政傳奇。”
竹榻煤油燈照見鐵律初心
紀念館內,標注淞滬戰役的軍事地圖鋪滿整墻。學子們駐足在鄧小平用過的竹榻前,聆聽“不入民宅、露宿街頭”的治軍典范。“陳毅把上海戰役形象地比喻為‘瓷器店里打老鼠’,即敵人要堅決消滅,也必須要保護好上海這座大都市。”孫國武指向上海市軍管會成立照片時強調,“從接管外資企業到保護市政設施,每道指令都是法治精神的預演。”
門板當床榻淬煉信仰純度
當講解員動情講述先輩們拆門板作床、借月光批閱軍令的歷史細節時,實踐團成員凝神駐足。作戰指揮室昏黃的燈光下,有學子輕撫斑駁的木門框低語:"這方寸之地,竟承載過山河社稷的重量。"在專題研討環節,法學專業學生在日記本里寫下:“方寸斗室盛得下山河社稷,褪色公文承載著黎民曙光。”互動環節中,同學們將《入城守則》與新時代“法治三原則”對照分析。
大家在參觀后紛紛表示,戰爭時期的“不擾民”鐵律,正是當代“程序正義”的紅色基因,將以星火傳承續寫法治新篇,讓這盞煤油燈照見的初心,永燃新時代法治征程?。ㄍㄓ崋T 慎宇軒 記者 辛玥)
責任編輯:辛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