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丹陽:科技賦能蛋雞養殖 無臭車間里的規模化高效路
提及家禽養殖場,很多人會想到臭氣熏人的場景。炎炎夏日,記者走進位于江蘇省丹陽市丹北鎮常興村的凱亭禽業有限公司,這里雞舍干凈整潔,居然聞不到雞糞味。自動化、機械化、智能化設施配套,讓人眼前一亮。
“我的養雞場通過多年來持續進行科技改造,不僅無臭味,夏天蚊蠅也很少了,而且實現了配料、供料、上水、除糞的養殖一體自動化、機械化,有效解決了傳統蛋雞養殖帶來的問題,走的是現代蛋雞規模化、集約化養殖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凱亭禽業負責人李蘭娣領著記者邊參觀邊說道。
凱亭禽業有限公司成立初期,這里的蛋雞飼養量只有1萬多只。一期養殖場主要依靠人工進行管理。隨著二期建設工程的實施,養雞場的蛋雞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現已發展到蛋雞飼養量5萬只的規模,日產雞蛋4.5噸左右。
記者跟隨李蘭娣走進養雞場內,只見一層層雞籠設備整齊排列,籠內的母雞有的探出了頭,有的在啄食,有的在飲水。雞場內空氣流通,透光透氣性好。而雞舍旁邊的收蛋室內,剛采收的一枚枚新鮮雞蛋,順著長長的自動化傳送帶被導入自動撿拾設備,經分揀裝入塑料框,然后裝運至倉庫打包、發往各地。“我們的蛋雞養殖不用人工投喂,而是自動投料、自動喂雞、自動收蛋,大大節省了人工。”李蘭娣如是說。
目前,凱亭禽業用于自動化、機械化、智能化設施的投入已達1000多萬元。原來養雞場每飼養1萬只蛋雞,就要五六個工人進行管理,現在雖然蛋雞的養殖規模是原來的5倍,但養雞場的工人并未增加。科技讓蛋雞規模化養殖實現了高效、精準管理。
記者采訪時,正好遇到凱亭禽業訂購的一批養雞飼料送達養殖場。一臺滿載著玉米、豆粕的大型卡車正在卸料,場地上卻不見工人搬運。李蘭娣指著庫房內的一排排大型設備道出了緣由:“這些原料通過公司建設的飼料機組就能完成自動運輸,并借助提升機作業,將飼料分類逐一送至大型豆粕倉、玉米倉。每次喂料,這些科學配置的雞飼料能送達每個雞舍。”
“雞糞經自動設備及時清運后,集中到養雞場的蓄糞池內進行發酵,整個過程是全封閉的。”李蘭娣說。正因如此,凱亭禽業的養殖基地內聞不到雞糞味。發酵后的雞糞制成有機肥后成了“香餑餑”,被周邊蔬果種植大戶爭相訂購。
談及未來發展,李蘭娣表示,凱亭禽業將改造升級養殖裝備,進一步挖潛增效,提升蛋雞養殖水平,更好地促進鄉村產業振興。(通訊員 蔣須俊 記者 周迎 實習生 樊明宇)
圖片:丹陽市農產品電商協會
責任編輯:費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