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讓城市生活更宜居
近日,財政部公布中央財政海綿城市建設示范補助資金2024年績效評價結果,江蘇揚州、昆山獲評最高等級“A等”。這不僅是對兩座城市海綿城市建設成果的高度肯定,更彰顯出海綿城市建設對于提升城市品質、改善居民生活的重要意義。
海綿城市是一種城市雨洪管理概念,通過自然與人工措施構建彈性城市水循環系統,讓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抵御暴雨災害和適應環境變化等方面發揮“彈性”和“韌性”。對于江蘇而言,建設海綿城市,讓暴雨變“甘霖”,已經成為了城市更新和未來城市建設的“標配”,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4年底,我省已建成海綿城市總面積1963.99平方公里,約占全省城市建成區總面積的35.48%。揚州、昆山評最高等級“A等”,正式江蘇建設海綿城市的實際成果和典型代表。
“海綿城市”不僅僅是解決城市內澇,更是要為基礎設施“補短板”,為水資源高效利用“強筋骨”。在昆山虹橋新村,過去每逢下雨便積水嚴重,如今通過下沉式綠地等海綿設施的改造,積水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雨水花園、透水健身步道等設施,不僅讓居民免受積水困擾,還在炎炎夏日為大家打造出一方清涼天地,成為居民休閑消暑的好去處。揚州春江花都等老舊小區也通過海綿改造,提升了內澇防治能力,年徑流總量控制率超過80%,讓居民告別“看海”之憂。
“海綿城市”不僅僅是一處花園、一條道路的建設,而是以系統化思維破題,全面提升城市“誰安全、水生態、水環境、水資源”水平。昆山和揚州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都注重系統思維,避免“碎片化”建設。昆山以緩解城市內澇為重點,整體謀劃,出臺系列政策,成立專職機構,統籌多部門協同,結合城市更新等項目編制系統化方案,還針對新老城區不同特點劃定示范片區,連片推進建設。揚州立足自身城市特質,在頂層設計、項目建設等多方面靶向發力,實施“連片性系統化”片區打造,創新一體化設計模式,融入景觀園林特色,讓海綿城市建設既有成效又具特色。這種系統化的建設思路,確保了海綿城市建設的整體性和連貫性,最大程度發揮了海綿設施的綜合效益。
海綿城市建設,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它不僅提升了城市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讓城市更加安全、韌性,還改善了城市的生態環境,讓城市更加宜居、美麗。從昆山和揚州的成功實踐中,我們看到了海綿城市建設為居民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幸福生活。希望更多城市能借鑒它們的經驗,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讓我們的城市在未來的發展中,既有“面子”,更有“里子”,讓每一位居民都能享受到海綿城市建設帶來的福祉 ,讓幸福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蔓延生長。(江風)
責任編輯:華筱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