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項榮光,40年守護:申遺成功是保護新起點
今年是中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40周年。從1987年長城、北京故宮等首批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到2025年西夏陵申遺成功,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60項,居世界前列。
申遺成功帶來的,首先是一種被國際社會廣泛認同的“身份確認”,也是構成保護意識提升的契機。當一塊“世界遺產”的金字招牌落定,遺產本身的價值便獲得全球性的莊嚴加冕。自此,這些遺產便不再僅僅是屬于一城一地、一山一水的“地方珍寶”,而是全人類共同矚目的文明結晶。這份被國際托付的崇高榮譽,在無形中轉化為更深沉、更自覺的保護責任,守護好它們,已成為我們對自身歷史與人類文明的雙重擔當。
60項,居世界前列!這一數字的光榮背后,不應是松懈的休止符,恰恰是守護中華文明根脈、迎接新挑戰的“沖鋒號”。申遺成功絕非一勞永逸的終點,相反,它意味著更復雜挑戰的開始。其中許多遺產地承載著旅游開發與保護修復之間的艱難平衡。游客潮水般涌入,在帶來經濟收益的同時,也使得如敦煌壁畫等脆弱遺跡面臨不可逆的損傷威脅。此外,自然力侵蝕從未停歇,長城在風霜雨雪中不斷剝蝕,大足石刻在酸雨侵襲下日漸模糊。更令人憂心的是,在城鎮化浪潮的裹挾下,一些遺產地的歷史環境和傳統風貌如薄雪般消融,其“真實性”和“完整性”這一世界遺產的根本核心價值正遭受前所未有的侵蝕。
面對挑戰,中國已開始構建更系統的保護體系,在制度保障上不斷加固。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為遺產保護提供了更堅實的法律支撐,如為遺產筑牢了法制堤壩。與此同時,技術手段的引入正為傳統保護注入嶄新活力: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建立的大遺址監測預警體系,如同敏銳的“數字神經”,全天候感知著遺跡細微變化;敦煌研究院則利用高精度數字化技術,為千年壁畫構筑起“虛擬寶庫”,使這些人類藝術瑰寶得以在數字空間里永續流傳。在莫高窟,無人機巡航替代了護林員的腳步,以科技之翼守護一方凈土。這些舉措,正構筑起守護遺產的“銅墻鐵壁”。
守護遺產的終極力量,不僅來自技術,更源于人心。遺產保護終究要落腳于人的關切與參與之上。故宮博物院持續推出的精品展覽、新穎文創,使深宮文物飛入尋常百姓家;西湖景區探索“免費開放”模式,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消解了門票門檻,讓世界遺產真正成為人民共享的文化福祉。貴州侗族大歌、云南哈尼梯田等文化景觀類遺產的保護,則深刻揭示一條真理:唯有讓當地民眾成為遺產保護的主體和受益者,讓傳統生活方式在遺產地繼續煥發生機,才能實現真正的“活態傳承”,讓遺產在時光長河中持續流淌。
當60項遺產的數字閃耀著四十載風雨歷程的榮光,每一份申遺成功的榮耀,都應是新一輪保護沖鋒的嘹亮號角。只有讓法律之劍更鋒利、科技之翼更強勁、人心之火更熾熱,方能讓長城永不倒、故宮永巍峨,讓祖先遺澤在當代的精心守護下,以更奪目光彩輝映人類文明的星空。(周雄)
責任編輯:彭羽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