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發力再突破,不斷提升群眾幸福感——丹徒各地掀起學習貫徹區委全會精神熱潮
金山網訊 炎天暑月,烈日灼灼。日前,中國共產黨鎮江市丹徒區第十四屆委員會第十次全體會議召開,丹徒區各地各部門迅速掀起學習貫徹區委全會精神熱潮,紛紛表示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感恩奮進、務實擔當,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全會精神上,落實到推動當前各項工作當中,一步一腳印把“任務書”變成“實景圖”。
上黨鎮將在項目建設和項目招引上再發力、再突破。不斷優化項目管理,狠抓項目建設各環節協調推進,確保鴻澤桿塔提升改造、北汽動力系統技改等項目竣工投產。堅持主導產業壯大與協同產業招引同步,進一步加大汽車通用模具生產制造項目、新能源汽車發熱元件研發制造項目等在手項目跟進洽談力度,確保全年招引億元以上項目不少于10個,總投資不低于30億元。加快鄉村振興步伐,全力推進省級現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園、翰雅蝸牛初加工中心和民宿一期建設、上黨村糧食烘干及加工等農業項目建設,做優做強“一村一特”,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提升社會治理效能,以環保網格化監管為抓手,持續抓好大氣污染防控、水環境治理;始終以高壓態勢做好違法用地、違法建設專項整治工作,做到有違必究;推動基層治理能力現代化,著力防范、化解社會矛盾風險,切實保障社會安全穩定。
辛豐鎮將錨定“四個著力點”不放松,補短板、強弱項,“串”好四條鏈,奮力實現“十四五”圓滿收官。“串”好創新引領鏈,加快科技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的培育,推動本土制造業不斷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串”好綠色發展鏈,著重抓好塔崗河、半月溝水環境治理和4家磚瓦企業關閉,完成黃墟集鎮11.3公里污水主管網建設,創成大葉溝生態河道,為新增國考斷面做好準備。“串”好民生福祉鏈,繼續實施“富民強村”幫促行動,確保村集體經營性收入持續達標;深化人居環境整治,打造東街村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完成新建5000畝高標準農田建設等8件民生實事,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串”好安全穩定鏈,深化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持續整治“散亂污”、“三合一”等重點場所,推進“智慧消防”重點領域全覆蓋;落實專班重點攻堅信訪積案,暢通群眾訴求渠道,將矛盾化解在基層。
世業鎮將保持定力,堅持“生態健康島”定位,一張藍圖繪到底。對照區委全會明確的五個方面重點工作和高質量黨建四項任務,精準發力、持續用力,充分發揮資源稟賦優勢,積極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狠抓關鍵,總體圍繞“135”工作布局抓推進抓落實:即始終緊扣“牢記囑托,感恩奮進”這條主線謀劃推進工作;聚力聚焦“產業、民生、黨建”三個重點領域;突出五大抓手,抓項目建設,大力發展稅源型、生態型、富民型產業; 抓年度實事,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片區建設、公共空間治理、堤防改造等民生工程; 抓生態環境,一體推進“沿江、污水廠網、河湖”綜合治理;抓社會治理,充分發揮“老娘舅”調解員隊伍力量,著力解決百姓急難愁盼問題;抓作風效能,樹立“向前多走一步”理念,強化黨員干部帶頭,主動服務群眾,優化營商環境,加速匯聚向上向善正能量。
寶堰鎮將圍繞打造“農業智谷強鎮”“新能源低碳鎮”“紅色文旅古鎮”目標,錨定“增長點”,推動經濟發展擴能增效。農業上,以農創園為核心,引進區域性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和先進農業科技型企業,大力發展智慧農業;立足漁光資源優勢,打造具有示范效應的低碳產業新高地。工業上,積極探索低效閑置工業用地“工改工”新路徑,全力推動高端工具制造產業園項目落地。文化旅游業上,挖掘保護好紅色資源,推出集“創、游、學、研”為一體的紅色文旅線路,探尋鄉村振興的“紅色密碼”。聚焦“破局點”,推動鄉村振興蹄疾步穩。在前隍、團結、魯溪3個村先行試點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徹底解決耕地碎片化和灌溉缺水問題。深化與央國企農業戰略合作,推動農業產業提質增效,力保2025年村均經營性收入達到200萬元。突出“著力點”,推動基層治理縱深發展。常態化抓實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整治,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用地行為,推動信訪問題源頭治理,不斷提升群眾滿意度和幸福感。
谷陽鎮將在推動融合發展上持續用力。把握省級高新區獲批有利契機,堅持融合發展導向,全面強化園區項目服務、要素保障、資源盤活,全力配合做好重點產業項目建設,持續完善路網、管網、電網等基礎設施,優化升級三山集鎮住宿、餐飲、停車等配套功能,加快推動領先電子、晉工機械等存量資源盤活,為園區發展增添動力。在加快轉型升級上持續用力。因地制宜加快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方面聚焦筆刷產業,穩步推進綠島項目擴能,加快智能化設備引進,加速綠島2.0版本迭代升級;另一方面聚焦“一園三行業”,持續推進“園中園”、噴涂、建材等行業問題整治“回頭看”,做好污染防治“后半篇文章”。在創新社會治理上持續用力。扎實做好上級巡察反饋問題整改“回頭看”;全力做好村“兩委”換屆工作;聚焦解決安置房、社會面小場所智慧消防等今年民生實事項目,回應群眾訴求,補齊民生短板,為基層治理賦能增效。(通訊員 陳舒萍 魏析元 陳越 陳新 陶靜爽 記者 崔寧華)
責任編輯:龔逍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