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評:外賣大戰 ,誰會是贏家?
自京東開通外賣服務起,阿里、美團、京東之間的外賣大戰始終膠著,甚至愈演愈烈,“滿25減21”“滿18減18”甚至“零元購”等補貼手段頻出。美團單日高峰訂單突破1億單,餓了么、閃購突破8000萬單,京東外賣上線4個月,近200個餐飲品牌銷量突破百萬單。這場激烈競爭的背后,是平臺對本地生活服務市場的爭奪,更是電商模式進化的體現。
從市場需求看,“高溫經濟”與“懶人經濟”成為外賣需求增長的強勁動力。高溫天氣讓消費者對餐飲、生鮮等即時配送需求大增。而外賣早已從單純的便捷餐飲,發展為覆蓋多場景的“即時零售”服務,消費者“即時滿足”的習慣已趨于穩固。同時,在互聯網用戶增長放緩的背景下,平臺的競爭不再以“擴大蛋糕”為主,而是轉向“深挖用戶”。一方面通過會員體系等提升用戶價值,另一方面則將目光投向三、四線城市等下沉市場,拓展新服務場景,如夜間配送、更廣范圍的生鮮和藥品即時配送等。
對于各大平臺而言,外賣作為高頻流量入口,其引導用戶、增加使用頻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掌握這個入口,就能向更多生活服務、零售電商等方向導流。美團以外賣業務的發展為基點,不斷拓展“核心本地商業”的模式;阿里依靠餓了么、高德、支付寶、淘寶等生態協同布局;京東則依托強大供應鏈發力“小時達”業務,再次強化核心競爭力優勢。
與此同時,外賣行業還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許多高學歷人才加入外賣騎手隊伍。據某外賣平臺內部數據,本科及以上學歷的騎手比例已突破15%,其中不乏名校畢業生,近日更有一名南洋理工大學博士因送外賣而走紅網絡。
“外賣大戰”的喧囂之下,誰會是贏家?對消費者來說,低至個位數甚至免費的產品確實在短期內有了極佳的實惠;對于外賣員來說,外賣單量的暴增一定程度上為他們的收入增加提供了幫助,這或許也是許多高學歷人才選擇加入行業的原因之一;對于商家來說,引導流量、打造口碑是為未來長期存續發展奠定基礎;對于平臺來說,用戶增長、服務場景拓寬本身就是最好的商業呈現。但如今這局面真的是“四贏”嗎?
現在已經有許多商家表示平臺“大戰”,補貼是從商家利潤中扣除的,許多薄利多銷的口碑小店已經因此投入大量資金甚至難以為繼;因短期高收入帶來的外賣行業“人才錯配”現象也是問題,大量高學歷人才從事低技能工作,可能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和低學歷人才生存空間的進一步壓縮;三大外賣平臺“巨頭”通過砸錢搶占市場也難以實現行業的長期平衡發展……現在看來,這場大戰的“贏家”尚未完全顯現。
外賣大戰的背后是復雜的市場博弈和平臺戰略布局,市場需要在競爭中尋求平衡,避免過度補貼帶來的無序競爭。作為消費者,享受這份短暫的“惠”自然是極佳的,但也要清楚認識到這是一場短暫而激烈的戰爭,我們希望這次大戰并無“贏家”,畢竟競爭往往比“壟斷”更健康。(文圖/吳韻晗)
責任編輯:彭羽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