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漕運重鎮”到“文化地標”——解碼大運河鎮江段的精神基因
第一作者:劉政林 第二作者:劉璐嘉 第三作者:李琦
一條河滋養一座城,千年時光見證文明的交匯與傳承。大運河鎮江段不僅是古代漕運的“黃金水道”,更在長期的水運發展中孕育了兼容并蓄、開拓創新的文化精神。本文將以文化視角深入剖析運河故事,揭示其背后“和諧共生”的哲學意蘊與“敢為人先”的城市精神。
江河交匯處的文明碰撞鎮江地處長江與運河“十字水系”的交匯點,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南北文化交融的“活化石”。運河不僅承載了北方的瓷器與絲綢,還成為多元信仰與藝術形式傳播的重要通道:唐代阿拉伯商人在西津渡留下的伊斯蘭石刻、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筆下的繁榮街市、明清時期閩粵會館與山陜會館并立的盛景……這些文化印記被稱為“運河上的文明拼圖”。“鎮江的開放氣質,正是運河‘和而不同’精神的生動體現。”
水利智慧中的工匠精神面對復雜的水系地形,古代鎮江人創造了許多水利工程奇跡。宋代運河“澳閘系統”——通過分級船閘與蓄水池調節水位,解決了長江潮汐對漕運的影響,甚至比歐洲同類技術早四百余年。此外,清代為保護運河纖道修筑的“水上長城”丹徒石駁岸、民國時期修建的現代船閘等,這些技術創新均彰顯了古人“因地制宜、精益求精”的聰明才智。
紅色基因與運河精神的當代共鳴近代以來,大運河鎮江段見證了民族工業的崛起與革命火種的傳遞。1921年,鎮江籍革命家嵇直在運河碼頭組織工人運動;抗戰時期,運河水道成為運送抗日物資的“隱秘戰線”。這些紅色故事與古代運河的開拓精神一脈相承,構成鎮江獨特的“敢為天下先”精神譜系。
從“黃金水道”的漕運喧囂到“文化地標”的深邃回響,大運河鎮江段的千年流淌,早已超越了單純的地理標識。它是一部鐫刻著開放包容、智慧創造與勇毅擔當的立體史書。解碼其精神基因,我們觸摸到的是“和而不同”的共生智慧、“精益求精”的工匠傳承、“敢為人先”的開拓氣魄。這些深植于運河沃土的精神密碼,不僅是鎮江城市品格的靈魂所系,更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開拓進取的生動縮影。在新時代的浪潮下,守護、傳承并激活這份珍貴的“運河基因”,讓其在時代的脈動中持續激發活力,不僅是對歷史的深情凝視,更是我們立足當下,積蓄力量、開創未來的的文化根基。
【廣告】 (免責聲明:本文為本網站出于傳播商業信息之目的進行轉載發布,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及立場。本文所涉文、圖、音視頻等資料的一切權利和法律責任歸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擔。本網站對此資訊文字、圖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實性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亦不構成任何購買、投資等建議,據此操作者風險自擔。)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網進行刪除。
責任編輯:邱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