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質生產力領航鄉村全面振興
——訪句容市茅山鎮黨委書記郭露
游客在句容市茅山鎮賞花游玩。 辛一 攝
茅山鎮集鎮 盛林娟 李嘉斌 攝影報道
茅山鎮何莊村萬畝麥田 盛林娟 李嘉斌 攝影報道
視頻制作 盛林娟 李嘉斌 張宇杰 錢恒 朱晶晶
金山網訊 春末夏初,萬物競發。在句容市茅山鎮的廣袤田野間,紫瑩瑩的桑葚壓彎枝頭,葡萄藤蔓攀上新架,現代農業的生機與活力撲面而來;不遠處的復合材料生產車間內,一根根半透明的纖維經過高溫融合、冷卻固化和切片后,長纖維增強塑料生產成型,制造業的鏗鏘節奏激蕩人心。這片土地正以“農工交響”的獨特韻律,演繹著鄉村振興的奮進篇章。
4月29日,《鎮江日報》“開發區街鎮新觀察”采訪組循著發展的熱浪走進茅山鎮。茅山鎮黨委書記郭露在連片葡園與數字化車間交織的圖景中,向記者道出發展密碼:攥緊特色農業與智造升級兩顆棋子,下好“產城融合”一盤大棋。從“一鎮一品”的精準定位到“村特民富”的生動實踐,茅山鎮以“產業為要、特色爭先”的戰略定位,在鄉村振興的答卷上書寫著精彩篇章。
科技賦能“土特產”
全鏈升級塑品牌
走進丁莊的葡萄園,水肥一體機、太陽能自動卷膜系統等各類農業機械正忙碌在田間地頭,合作聯社分揀中心的自動化分揀線、研發中心智慧監測系統也正蓄勢待發,科技正逐漸顛覆人們對傳統農業的認知。這正是茅山鎮轉型升級的縮影。
郭露說,農業現代化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作為江蘇首個出口的葡萄類鮮果農產品,“丁莊葡萄”這張金字招牌早已在長三角聲名鵲起。去年,茅山鎮與南京農業大學共建“科技小院”,葡萄產業育繁一體化水平和科研創新能力不斷提升,丁莊萬畝葡萄專業合作聯社入選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良好追溯監測試點。
“農業的發展不只是生產產品,更在于生產‘經濟’,要最大限度地提高農業附加值。”郭露介紹,近年來,茅山鎮聚焦農旅融合,打造了多元業態:鄉村迎客酒店、葛泉民宿、清境田園度假村等一批農文旅融合項目建成運營,茅山鎮入選首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名單,前陵村、蔡門村入選江蘇省第一批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關鍵。茅山鎮聚焦工業補短,全力以赴抓項目、擴投入、穩增長,全年完成項目簽約5個,2021年至今共計引進8個項目,經濟社會發展提質增效,多項主要經濟指標完成量、增幅實現“連增、連進”,激活茅山經濟發展新動能。
“四大行動”啟新局
擘畫發展新圖景
時間刻度,亦是奮斗標尺。面對“十五五”開局,茅山鎮如何布局新賽道?
“今年,我們圍繞加快把茅山鎮打造成全市‘宜居宜業新標桿、農業科創新高地’這一目標,構建以科創賦能推動葡萄全產業鏈,以機制創新拓寬富民增收渠道,以項目攻堅夯實特色農業根基,以全域治理繪就詩畫鄉村圖景的戰略藍圖。”郭露說。
全力實施創新引領行動。“充分發揮新質生產力在農業生產關系中的‘乘數效應’,刺激農業全產業鏈向‘新’而行、向‘高’而攀。”郭露介紹,以丁莊萬畝葡萄專業合作聯社為總載體,構建葡萄產業智能化生產基地及研究中心、服務中心、綠循中心“一基地三中心”,推動科技農業集群集聚,讓葡萄這個茅山的核心產業在農業科技創新融合中實現蝶變。
全力實施富民強村行動。一方面深耕“土特產”,暢通特色農業“主動脈”,積極探索走出村集體經濟“深水區”的有效路徑。一方面深化“1+3”農業布局,做強做全丁莊葡萄核心產業,做優做精蔡門玉米、丁家邊桑葚、東霞大米三個特色產業,努力實現多種經營,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在做大‘蛋糕’的基礎上,探索建立更加穩定的村富帶民富利益聯結機制,通過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社會化服務,讓村民切身參與到產業發展、村莊建設中來,使農村和農戶的收入來源多元疊加,共享發展成果。”郭露說。
全力實施項目攻堅行動。在產業強市戰略中找準茅山定位,利用好茅山自然資源稟賦、農業基礎扎實的優勢,重點招引一批智慧農業、精準農業、綠色農業等農業未來產業領域“小而美”高品質項目,夯實特色農業基礎。郭露表示,通過高質量營商環境和高水平項目服務,讓企業家在茅山放心投資,讓“二期現象”在茅山不斷涌現。
全力實施和美鄉村行動。行走何莊村,白墻黛瓦的農家小院掩映在綠樹叢中,智慧垃圾分類亭、共享菜園等“微更新”隨處可見。“圍繞打造‘農中有景,景中有農’的網紅打卡地,實施‘美家美戶’行動,一體推進鄉村公共空間治理,因地制宜實施‘微改造、精提升’,有力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郭露介紹,今年,茅山鎮還將發揮丁莊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輻射作用,串聯豆腐村、清境農場、葛園等鎮內主要景區景點,推動全鎮旅游景點“串珠成鏈”。
站在新發展起點,茅山鎮正以“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在鄉村振興征程上書寫氣勢恢宏的時代答卷。隨著新質生產力的持續賦能和特色產業集群的加速崛起,這座素有“春城無處不飛花”美譽的千年古鎮,正煥發出“科技花開滿枝頭”的嶄新氣象。(記者 朱浩 滕慶海 辛一 通訊員 劉洋 李凌)
一線攻堅
蔡門鮮食玉米“鮮”名遠揚
走進茅山鎮蔡門村,只見鮮食玉米基地里一排排綠油油的玉米長勢喜人。玉米加工廠自動化設備正在做最后的調試,迎接6月份收獲的玉米。村干部和經紀人正忙著跟各地的客戶簽訂單。
蔡門村的改變從一根小小的玉米開始。2022年,在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玉米團隊的全程技術指導下,該村首次試種的11畝鮮食玉米喜獲豐收,所栽種的“牛奶玉米”等品種玉米一上市便熱銷,銷售當天就接到了1600份訂單。
嘗到玉米甜頭的蔡門人迅速盤活閑置土地,擴大種植規模。村黨總支書記袁佳介紹,從最初試種的11畝發展到如今的110畝,鮮食玉米已成為蔡門村的特色產業,品種結構也逐步完善。
新建成的鮮食玉米加工基地占地約3200平方米,劃分成粗加工間、精加工間、煮制間、冷庫等8個車間,擁有一條半自動化生產線。鮮食玉米在采摘分揀后直接進入流水線,經過切根去梢、漂燙、清洗等各個環節,統一規格后再進行包裝和高溫蒸煮,最終成品不僅“鎖”住了玉米原有的鮮味,產品保鮮期也延長到了半年以上。去年,蔡門玉米通過網上直播銷往上海、吉林、海南等全國多地。
此外,該村規劃的5畝試驗田于今年正式投入使用,此次試驗的1200個玉米品種是省農科院科研團隊從種質資源庫中遴選出的、適配蔡門村氣候土壤條件的候選品種。除保證糖度、產量等核心指標外,試種玉米的穗型大小還符合當地加工包裝的規格要求。
延長了玉米產業鏈,增加了附加值,蔡門村將傳統玉米種植成甜蜜事業。(滕慶海)
記者手記
讓科技“芯”光照亮增收路
茅山黃土地很古老,但也可以很“新”。茅山鎮丁家邊村桑葚又到收獲季,當地引進了十多個好的品種,形成了以桑產業、桑文化為一體的產業鏈;蝴蝶蘭基地通過品種升級、地源熱泵技術等實施,實現“四季花市”;丁莊村的葡農正在為第一批試點大棚安裝太陽能自動卷膜系統,操作只需輕輕點擊手機屏幕……多年來,茅山人以田野為紙、科技為墨,勾勒出從傳統農耕邁向智慧農業的美麗畫卷,也揭示了新質生產力在鄉村振興中的澎湃動能。
提起茅山鎮,人們不由地聯想到丁莊的葡萄、丁家邊的桑葚、蔡門的玉米,這些高效優質農產品成為當地的名片,茅山的實踐也為句容的農業發展提供了鮮活樣本。這得益于他們以科技為犁、以創新為種,讓農業呈現新氣質。這片沃野上的科技“芯”光照亮了農民增收之路,在農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路上繪就新景。
從茅山高效農業發展路徑中可以發現,他們不僅破解了“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的問題,也深刻地印證了傳統農業需要不斷科技改革創新這一道理。針對農業科技創新周期長等問題,他們舍得下力氣、增投入。為讓農業技術在田野生根,他們鼓勵全鎮農技人員把論文寫在大地上。通過先進農業生產技術的研發應用、農業生產要素的創新配置,加快培育出具有茅山特色的農業發展新動能。
采訪路上,記者看到,丁家邊農民正在采摘成熟的桑葚,丁莊的葡農在大棚里給葡萄施肥整技,蔡門的村干部們忙著給玉米找銷路。處處都能感受到為發展現代農業的“茅山模樣”正悄然綻放。(滕慶海)
總編快語
“特色”檢驗發展“成色”
茅山鎮蹚出了一條特色發展之路。用茅山鎮黨委書記郭露的話來說,那就是茅山鎮現在從東到西,“一村一特”,多元經營,特色農業“無縫覆蓋”“村村網紅”。特色發展,讓茅山鎮鄉村產業振興成色十足:3個村入圍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名單,所有行政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連續兩年增幅均超過15%,曾被稱為句容“北大荒”的蔡門村集體收入更是超高速增長。
鄉村產業振興“茅山樣本”的意義在于,“特色”能夠檢驗發展的“成色”:
——因為發展要因地制宜。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產業基礎,是推進發展必須考慮的要素。冰原上種西瓜、沙漠里養魚,多是事倍功半、力有不逮。而茅山鎮,則是高質量發展要走因地制宜之路的明證,其鄉村特色產業打出了一張張響亮的名片:丁莊葡萄遠近聞名,甚至走出國門;蔡門玉米、丁家邊桑葚、東霞大米等特色農產品,已接續發力;鄉村迎客酒店、葛泉民宿等一批農文旅融合項目,正嶄露頭角。
——因為發展要搶占先機。有效的市場需求是最大的發展資源。洞悉市場、搶占先機、夯實基礎、以點帶面,方能形成“無中生有”“人有我優”的特色產業。瞄準五谷雜糧成為居民食譜新寵的市場需求,引進優質品種,蔡門村做起玉米產業。現在蔡門村不僅將玉米打進多家大型連鎖商超,還辦起了輻射金壇、鹽城等地,集蒸煮鎖鮮、分揀包裝于一體的玉米加工廠,一條產業鏈方興未艾,蔡門村因此摘掉了直至2021年集體經濟還是零的帽子、由“北大荒”蝶變為“強富美”。
——因為發展要善于創新。因為需求的變化,品質品種需要創新;因為時代的變遷,生產方式需要創新。跟不上變化,所謂的“特色”,就形成不了比較優勢,時間長了就會“掉色”。丁莊葡萄從“巨峰”“夏黑”到“陽光玫瑰”,再到現在已落地的數個新品種,不斷迭代出新;其生產方式已從完全原始的人工勞作轉向智能化與數字化,不僅實現了產品品質的標準化,還適應了新農民的新需求。正是創新,才讓丁莊葡萄數十年盛名不衰。
特色發展,是檢測一個地方鄉村產業振興“含金量”的分析儀。或許,“特色”也可檢驗一個產業乃至一個城市的發展“成色”。(柳昌焰)
責任編輯:張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