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友匯《全球指引》:十年鑄就飛天夢 中國商業航天掘金萬億市場
海上生明月,九天攬星河。2025年4月24日是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55周年,也是第十個中國航天日。17時17分,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托舉升空,熾烈尾焰劃破長空。中國航天再次用完美發射向祖國獻禮,三名航天員在宇宙星辰的征途中接力續寫問天傳奇。回望來路,中國航天事業自“東方紅一號”樂章奏響,便承載著飛天夢想,一路劈波斬浪,鑄就了載人航天、探月探火、空間站建設等輝煌成就。
2025年,中國航天注定再次實現跨越。深空探測“天問二號”計劃于5月發射,中國的深空探測能力進一步提升;探月工程“嫦娥七號”也將揭開月球南極神秘面紗。與此同時,中國空間站工程將迎來一系列重要飛行任務,持續鞏固中國在國際航天領域的領先地位。
伴隨中國航天的開放崛起,民營商業航天作為航天產業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在政策與市場化力量的推動下,民營商業航天通過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優化,致力于提供更低成本、更高頻次的發射服務,有效補充國家隊的發射能力,促進了整個產業鏈的協同發展和優化升級,共同構成了中國航天事業更加健康、更具韌性的發展新格局。
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政策春風催生商業航天新紀元
中國商業航天的發展,源于國家戰略的前瞻布局和政策的精準支持。2014年10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首次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隨后的《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更明確支持民間資本在衛星商業發射、衛星應用等領域開發增值產品、提供運營服務及推動產業化。
政策先行打破桎梏,2015年因此被稱為中國商業航天“元年”。2023年以來,中央和地方政府頒布了數十份鼓勵商業航天發展的政策文件,確立了商業航天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地位,規范并引導商業航天活動,實現商業航天落地行業應用。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及商業航天;2024年,商業航天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提出,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健康發展。
伴隨著政策春風的拂動,中國商業航天的大幕開啟。十年間,商業航天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長光衛星(2014年)、星際榮耀(2016年)、星河動力(2018年)、天兵科技(2019年)、東方空間(2020年)等企業的相繼成立,涵蓋了火箭發射、衛星研制、星座組網等航天全產業鏈,充分展現了中國商業航天領域強大的創新力和執行力,也開啟了一個充滿希望的新時代。
在火箭發射領域,民營火箭公司目前已然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從亞軌道探空火箭到具備入軌發射能力的中小型運載火箭,從固體火箭到液體火箭,多家民營企業成功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它們憑借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的革新,專注于打造低成本、高頻次的發射服務,有力填補了國家發射力量的空白,為商業衛星的快速部署鋪設了堅實的基石。
2019年7月,星際榮耀“雙曲線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入軌。隨后,天兵科技“天龍二號”成為國內首個成功入軌的液體運載火箭。2023年7月,藍箭航天“朱雀二號”成功發射全球首枚液氧甲烷運載火箭。同年11月,星際榮耀“雙曲線二號”完成垂直回收試驗。2025年1月,星河動力“谷神星一號”完成第16次發射,成為發射次數和成功率領先的民營商業運載火箭。
在衛星制造與應用領域,同樣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衛星是空間基礎設施的核心。商業航天在小衛星、微納衛星的批量化、智能化制造方面潛力巨大。十年來,遙感、通信、導航增強等各類商業衛星加速部署,廣泛服務于國土資源監測、智慧城市、精準農業、應急管理、交通物流等國計民生領域,不斷催生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太空信息”融入經濟社會方方面面。
2015年10月,長光衛星“吉林一號”衛星群成功發射,這不僅是中國首顆自主研發的商用高分辨率遙感衛星的問世,更標志著中國商業衛星應用的開創性起點。該衛星群以其創新的“星載一體化”設計和世界領先的米級高清彩色動態視頻傳輸能力,展現了中國在遙感技術領域的突破。如今,“吉林一號”在軌衛星數量已增至117顆,而長光衛星也已具備年產200顆遙感衛星和200顆通信衛星的強大生產能力,支撐著星座的快速發展與迭代。
此外,中國在衛星互聯網領域也邁出了關鍵步伐。2024年,由垣信衛星研發的首批18顆“千帆星座”商業組網衛星成功發射,標志著中國版“星鏈”計劃的實質性啟動。該星座計劃部署約1.4萬顆衛星,旨在構建一個覆蓋全球、具備低延時、高速率和高可靠性的衛星互聯網系統。隨著6G時代的來臨,衛星互聯網不僅將成為通信手段,更將與人工智能、算力及空天地一體化感智技術融合,構建出一個多功能的空天地立體網絡通信系統,發展前景廣闊。
目前,經過十年發展,中國商業航天憑借其發展速度與創新活力,不僅拓展了中國航天的邊界,也成為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圍繞火箭和衛星兩大核心,全產業鏈生態已初步形成。一批“專精特新”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共同織就了一條相對完整的產業鏈條,展現出勃勃生機。
產業崛起加速商業應用新藍圖
十年磨一劍,今朝試鋒芒。隨著政策紅利持續釋放、技術迭代加速推進,中國商業航天已從政策引導的“破冰期”邁入市場驅動的“爆發期”。從火箭發射的突破到衛星星座的組網,從產業鏈的完善到應用場景的拓展,商業航天正成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的關鍵領域。這片星辰大海不僅承載著科技強國的夢想,更孕育著萬億級市場的投資機遇。
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自2015年以來保持高速增長,2019—2023年年均增長率保持在20%以上,2024年商業航天市場規模將達2.34萬億元。此外,泰伯智庫預測,2023—2028年,商業航天將進入發展黃金期,2025年僅中國市場規模就將達到2.8萬億元。這些都表明,商業航天產業的快速發展,已逐漸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在工信部賽迪研究院近期發布的《“十五五”商業航天發展思路與路徑》報告中,我國商業航天發展劃分為起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轉型期四個階段。在當下階段,產業鏈各環節企業已逐步完成從“0到1”的突破,并日益重視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相關專家預測,我國商業航天有望在“十五五”末期或“十六五”期間進入成熟期。
坤元資產相關負責人表示,長光衛星、星河動力、星際榮耀、東方空間與藍箭航天等多家坤元資產FOF生態圈企業,在商業航天市場競爭中占據了先發優勢。模塊化設計、自動化測試和批量化總裝正加速滲透,預示著衛星制造行業的產能即將迎來井噴期。與此同時,可重復使用、低成本和大運力成為新的關鍵詞,火箭發射已經從技術實驗開始走向大規模商業應用。
恒友匯近期發布的《2025上半年宏觀經濟展望及全球資產配置策略指引》(以下簡稱《全球指引》)也指出了商業航天領域的巨大發展潛力和投資價值。在其提出的“N.E.X.T”投資矩陣中,“新增長(Evolutionary)”層面重點關注應用科學,認為當技術發展至中期,商業化前景變得明朗且風險相對降低時,便具有了投資價值。商業航天正是具有代表性的領域之一。
恒友匯宏觀經濟研究室進一步指出,我國正以三重驅動引擎協同發力構建產業新格局:政策維度,衛星互聯網被列入“新基建”范疇,專項扶持政策持續加碼;資本維度,市場活力競相迸發,資本聚焦衛星研制領域;產業鏈維度,已構建覆蓋衛星研制、火箭發射、地面設備、運營服務的全產業鏈生態體系,創新勢能高度聚合。
展望未來,隨著我國商業航天進入高速發展的新階段,應用也將深入到各行各業。出門打車,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提供高精度定位導航;手機撥打電話,通信衛星接收地面站會即時提供通信服務;旅游做攻略,輕點鼠標,遙感衛星可實時展現地球任意角落的三維實景圖……航天科技正編織起覆蓋海陸空的立體服務網絡,讓每臺智能終端都成為天地聯動的信息節點。
星河萬里,征途不止!站在第十個“中國航天日”的歷史節點,中國商業航天已從藍圖漸漸變為現實,成為驅動科技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力量。正如恒友匯《全球指引》所洞察的那樣,這片充滿機遇與無限可能的星辰大海,已逐漸成為市場和資本關注的焦點。中國商業航天也將乘政策東風,憑借創新與市場的雙輪驅動,加速駛向更廣闊的寰宇,鑄就下一個輝煌十年。
【廣告】 (免責聲明:本文為本網站出于傳播商業信息之目的進行轉載發布,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及立場。本文所涉文、圖、音視頻等資料的一切權利和法律責任歸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擔。本網站對此資訊文字、圖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實性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亦不構成任何購買、投資等建議,據此操作者風險自擔。)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網進行刪除。
責任編輯:邱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