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望新生:膝關節置換重獲行動力
鎮江三五九醫院專家呼吁關注關節健康
金山網訊 4月24日上午,62歲的宋阿姨邁著輕快的步伐走出鎮江三五九醫院骨科中心,臉上洋溢著久違的笑容。出院前,她特意定制了一面錦旗送到骨科中心醫護人員手中以示感謝。一年前,她還因嚴重膝關節炎寸步難行,如今通過骨科中心祁偉主任團隊為她實施的膝關節置換手術重獲自由,“現在走路基本不疼了,再休養一段時間,又能接送孫子上下學!”她興奮地說道。她的“新生”并非個例。近期,鎮江三五九醫院骨科團隊單日成功完成6臺膝關節置換手術,創下歷史新高。據院方統計,近兩年,醫院膝關節置換手術量增長超過30%,患者平均年齡從70歲以上降至60 - 65歲,其中不乏運動損傷的群體。
“膝關節‘過勞’已經成為現代人的通病。”祁偉主任分析,手術量激增背后隱藏著三大誘因:一是人口老齡化加速關節退化;二是肥胖、久坐等生活方式讓膝關節長期超負荷;三是運動熱潮下,深蹲、爬樓梯等動作不當引發損傷。“前天6臺手術中,有2名50歲患者是“運動達人”,因長期錯誤運動方式導致軟骨嚴重磨損。”值得關注的是,祁偉主任特別提醒,許多患者早期僅感到酸痛,誤以為是“累著了”,拖到關節畸形才就醫,錯失了藥物、理療等保守治療機會。“膝關節就像輪胎,磨損不可逆,養護必須趁早!”
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科學有效地呵護膝關節呢?祁偉主任給出了四點實用建議。一是減重就是減負:體重每超標1公斤,膝關節站立時負重增加3—5公斤;二是運動選“溫柔”的:推薦游泳、騎自行車等低沖擊運動,避免爬山、爬樓梯時膝蓋過度屈曲;三是強肌護關節:每天做直腿抬高、靠墻靜蹲等動作,增強大腿肌肉力量,分擔關節壓力;四是疼痛是警報:若持續酸痛超過兩周,或出現晨僵、關節異響,應立即就醫。此外,在膝關節養護方面,存在一些常見的認知誤區。祁偉主任明確強調:“吃膠原蛋白補關節?鵝卵石路按摩能治病?這些都是誤區!”膝關節養護核心在于科學減負和鍛煉。他建議40歲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關節超聲篩查,早發現早干預。
隨著醫療技術進步,膝關節置換手術已成為終末期患者的“重生”選擇。但專家在此呼吁,與其“換膝”不如“護膝”——控制體重、合理運動、強化肌群,讓原裝關節“服役”更長久。(劉滿生 陳燕)
責任編輯:李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