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動的風景中讀懂中國發展的哲學密碼
春天,華北平原沃野千里,一片生機,一列復興號動車組風馳電掣的呼嘯而過,與遠處的雄安新區高樓大廈相互輝映,這樣的場景不僅是一幅流動的畫卷,仿佛在靜靜訴說著一個充滿中國智慧的動人故事。
從1876年吳淞鐵路的汽笛初鳴,到如今的復興號飛馳在雪域高原,中國鐵路的鋼軌不斷延伸到天際,在這條沒有終點的征程上,當今北斗導航系統指引的自動駕駛形成跨越世紀的呼應,這種呼應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螺旋式上升的歷史辯證法,從曾經的追趕者華麗轉身,成為如今的領跑者。
再看看中國鐵路裝備制造業一路走來的歷程,從最開始引進蘇聯的機車技術,慢慢學習、探索,到后來成功自主研制出“和諧號”,再到如今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復興號”。這一步步走來,滿是艱辛與汗水,也走出了一條屬于中國鐵路獨特的創新之路,實在讓人忍不住為之驕傲。
智能運維系統在京張高鐵上的使用,如同為列車裝上了“智慧大腦”,傳感器和北斗衛星各司其職,列車狀態監測、定位軌跡,每一項大數據都在提前展示著其作用,人文與科技的雙向奔赴的同時,實現了流動中國的創新密碼。
成昆鐵路復線上的小相嶺隧道建設施工時,建設者們放棄傳統爆破工藝,改用懸臂掘進機毫米級推進,將施工用水循環利用率大幅提升,在隧道口建起生態修復示范區,這種對自然的敬畏,展現著東方文明特有的生態智慧。
在西安國際港站,來自長三角的電子產品、珠三角的小家電、成渝地區的汽車配件,通過“集拼集運”模式實現高效組貨,這種陸海聯動的物流革命,正在重構全球產業鏈的空間布局,這些中歐班列如同新時代的“鋼鐵駝隊”,在亞歐大陸架起陸上橋梁。
放眼世界,從非洲的亞吉鐵路,到與老撾攜手共建的中老鐵路,從肯尼亞的蒙內鐵路,再到歐洲的匈塞鐵路……這些鐵路,不只是一條條交通軌道,更是連接各國友誼、促進共同發展的金色紐帶,在世界各地發揮著巨大作用,不斷書寫著屬于中國鐵路的海外傳奇。
展望未來,磁懸浮列車或將重塑城市群時空版圖,超級高鐵管道正在實驗室孕育新的交通革命,當智能列車穿梭于“八縱八橫”高鐵網,當鋼鐵駝隊馳騁在“一帶一路”,這是不同文明形態的美美與共,中國鐵路正在用特有的方式講述著這樣的哲理。(陳建軍)
【廣告】 (免責聲明:本文為本網站出于傳播商業信息之目的進行轉載發布,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及立場。本文所涉文、圖、音視頻等資料的一切權利和法律責任歸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擔。本網站對此資訊文字、圖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實性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亦不構成任何購買、投資等建議,據此操作者風險自擔。)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網進行刪除。
責任編輯:邱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