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鎮江:科學使用 細致回收 農膜管理邁入高質高效階段
“我們的農膜從購買時開始,都是合規的標準膜,對農作物生長幫助大,效果好。”“農膜使用完畢后,我們也會集中回收,確保對環境不造成影響。”近年來,隨著高效設施農業的不斷發展,農膜這一擁有“保溫”“保濕”“抑草”等優勢的產品,成為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農資,在助力產業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農膜雖好,但管理一旦“缺位”,很容易造成大眾曾經熟稔的“白色污染”。近年來,江蘇省鎮江市緊跟國家、省級相關文件要求,扎實穩健做好農膜管理,特別是廢舊農膜回收工作,有效防控“白色污染”,促進農業綠色發展。
緊跟“要求”,政策引領確保正確方向
“2024年,鎮江市全面深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農膜回收行動方案》《農用薄膜管理辦法》等法律規章文件精神,著力推進農膜回收專業化、地膜產品標準化、地膜覆蓋減量化、殘膜監測制度化。”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如是說。
規范農膜使用進展如何,具體工作里藏著“工作量”。在增強各地技術使用能力的同時,市農業農村部門還聯合市供銷社對回收網點、種植基地開展了技術指導檢查。
在廢舊農膜回收方面,宣傳引導的作用十分關鍵。2024年,全市通過培訓指導、懸掛橫幅、網絡信息發布、媒體報道等方式對廢舊農膜回收和資源化利用的意義、農田殘膜帶來的危害、農膜污染治理政策法規和技術措施等進行了宣傳,全市共開展新聞報道10余次,發放宣傳資料3000份,張掛宣傳條幅100條次以上,開展各類培訓班10場次以上。多措并舉讓農膜科學、合規使用的觀念深入人心。
扎實推進,科學使用推動精細回收
“這些地膜不但能保溫、保濕,還能抑制雜草生長,有了它們,玉米就能長得更好。”在句容市茅山鎮蔡門村,110畝新品種玉米長勢正好。看著玉米苗下的一條條地膜,村書記袁佳喜上眉梢。“這一季玉米6月份采收完成后,7月份還能再種一茬,一次鋪膜,可以使用兩季。到12月底下一茬玉米收割結束后,我們會將地膜收集好,送到鎮上的統一回收點,確保一片不留。”
近年來,鎮江市持續強化廢舊農膜回收工作,組織各地按照“五有”標準對轄區內回收網點進行建設(提升),開展回收網點安全排查整治,并積極推動廢舊地膜進入垃圾回收處置系統,疏通了廢舊地膜處置環節,組織回收網點、農戶、回收企業等對散落在公路、鐵路沿線、田埂地頭、河道溝渠周邊的廢舊農膜進行撿拾清理和集中回收。同時,農業農村部門聯合市場監管部門、生態環境部門對農資門店、規模種植基地開展聯合執法,僅2024年全市就開展20余次專項執法檢查,未發現超薄地膜銷售使用情況。此外,全市設置13個市級地膜殘留監測點,針對瓜類蔬菜、茄果類蔬菜、草莓等大面積覆膜作物,開展地膜使用與殘膜回收、殘膜回收成本、回收處理等情況的監測調查,基本掌握重點區域農田地膜殘留狀況和變化趨勢。
值得一提的是,為進一步做好農膜的科學使用,全市還設立6個地膜減量替代技術試驗示范點,在玉米、厚皮甜瓜、甘藍、茄子、辣椒等作物上開展了全生物降解地膜應用評價試驗,推廣加厚地膜 10000畝,全生物降解地膜3000畝,可謂“新意滿滿”。
篤行不輟,多措并舉助力高效管理
“今年,我們將進一步推動地膜科學使用與減量增效,加強地膜新國標宣傳貫徹力度,引導廣大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積極使用0.01mm以上標準地膜,提高地膜的可回收性。同時,開展地膜覆蓋技術適宜性評估試驗,通過改進農作物品種、完善農藝措施、應用全生物降解地膜等技術,適度降低農作物對普通地膜的依賴度,推動地膜使用減量增效。”市園藝技術指導站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廢舊農膜回收體系完善上,今年,鎮江市將圍繞提升地膜厚度、強度,提高地膜回收率,進一步完善構建以舊換新、經營主體上交、第三方機構回收等多元化回收體系,規范建立地膜使用回收臺賬。同時,加強地膜應用調查與殘留污染監測,如實記錄地膜總體使用、加厚高強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推廣應用、廢舊地膜回收利用和無害化處置情況,科學核算農膜回收(處置)率,合理加密布設殘膜監測點位,及時掌握區域污染的動態變化。
做好農膜工作,除了扎實的“工作作風”,還需開展行之有效的積極引導,助力工作良性開展。“今年,鎮江市將加強防治宣傳培訓,在春耕、秋收等地膜回收關鍵期,組織全市上下利用各種新聞媒體,廣泛宣傳農膜污染危害和加強防控的重要意義,提高全社會對防治農田殘膜污染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同時,組織開展農技人員、新型經營主體地膜污染防控技術培訓,提高廢舊地膜的回收水平和能力。”鎮江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宣傳培訓,形成政府引導、各方參與的全社會防治廢舊農膜“白色污染”的良好局面。(全媒體記者 周迎 通訊員 陳喬)
責任編輯:費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