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小劇場丹劇《白蛇·淚落金山》獲《人民日報》關注
金山網訊 4月14日,《人民日報》第12版刊發報道《這出戲,17歲年輕人挑大梁》,聚焦首部小劇場丹劇《白蛇·淚落金山》,解析其如何帶火丹劇這個近300歲的劇種。
報道中寫道:“江蘇戲曲文化源遠流長,丹劇等地方劇種如明珠般鑲嵌在文化版圖上。本文以這部丹劇為切入口,帶你探尋古老戲曲如何以輕盈之姿融入現代生活,揭秘傳統與潮流的融合密碼,激活戲曲藝術的時代生命力。”《白蛇·淚落金山》講一個穿越的故事。1924年,雷峰塔倒塌,白素貞蘇醒,前世記憶歷歷在目。雷峰塔的當代守塔人小沙彌引白素貞前往鎮江《白蛇傳》劇組,意外與化身電影明星蔓青的青蛇、已成為劇作家忘紅塵的許仙重逢。4人排練新劇,在真假錯位、戲中戲外感悟人生況味。
“選擇《白蛇傳》題材,因為這個IP足夠為人熟知,故事也有再創作空間——從唐傳奇到宋元話本、明清小說,白蛇形象隨時代不斷變化,在當代語境下,這個故事對愛情、人性的探討可以更豐富、多元。” 江蘇省戲劇文學創作院“90后”編劇俞思含說,劇中加入的穿越、反轉等元素受年輕人喜愛,這個具有當代審美和精神的愛情故事也很符合丹劇細膩清新的氣質。
中央戲劇學院國內合作與交流處處長林蔚然說:“在《白蛇傳》的故事為人熟知的背景下,這些年輕的創作者們仍然有勇氣去挑戰,創作不一樣的故事,令人感動。”《白蛇·淚落金山》引人注目的還有青春的面孔。這部劇首次起用4名平均年齡僅17歲的新生代演員擔任主演,一人分飾多角。
丹劇,起源于丹陽,在當地民間曲藝“啷當調”的基礎上演變而來,有近300年歷史,于1958年被正式命名為丹劇。2023年,丹劇被列入第五批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記者 笪偉)
責任編輯:董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