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一棵古樹引領我們找到回家的路
《古樹名木保護條例》已經2025年1月3日國務院第50次常務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25年3月15日起施行。(以下簡稱《條例》)
古樹名木是這個世界上一道獨特的風景。“庭前大樹老于我,天外斜陽紅上樓”。這是宋人的兩句詩,感慨年華易逝。院中老樹見證了幾代人的老去,而西天斜陽也依然如故。筆者老家村子里以前有一棵巨大的皂角樹。樹身由兩個成年男子張開手臂都難以抱攏。這棵皂角樹種植于何時?它到底有多大歲數?誰也說不清。小時候出門回家,在幾里地之外就可以看到這只高大的皂角樹,它的枝葉伸向天空,仿佛在呼喚我們回家。它是我家鄉的標志。那個時候還沒有保護意識,皂角樹也沒有被圍起來,它龐大的根系伸向四方。上個世紀80年代的時候,皂角樹自然死亡。它粗壯的樹身被切割成一塊塊木頭,分到每家每戶。
在農村,村莊是有房子、人、道路、河流以及樹木等等所構成,缺了哪一項都不是完整意義上的村落。樹木是長在大地上的風景,尤其是古樹。上百年的樹木,活得比村子里的人都老。保護好這樣的樹木,就是保護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
古樹名木需要愛護。當年,愛國將領馮玉祥率部駐防徐州時寫過的一首《植樹詩》,原文是這樣的:老馮住徐州, 大樹綠油油; 誰砍我的樹, 我砍誰的頭。詩寫得很霸氣,表達的是一片愛樹之心。2020年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于陜西柞水縣的秦嶺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考察秦嶺生態保護情況。一張照片,令人動容——一棵大樹矗立青山,總書記駐足凝望,觸摸樹干,神情莊重。樹與人一樣,都是有生命的人,樹活得比人長,我們對待每一棵古樹,都要有敬畏之心。
《條例》對古樹名木的保護規定了很多條。國家鼓勵單位、個人提供古樹名木資源信息。“古樹名木原則上實行原地保護,不得移植。” 當然,這里面也有靈活的條款規定,但總的一條是,一切人的重大活動都不得犧牲古樹名木。
《條例》規定, “古樹名木保護管理情況,應當納入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這一條非常重要。將對古樹名木的保護納入地方行政首長的責任制,除了考核你任期內的經濟責任之外,還要看你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做的怎么樣。這就會讓地方領導從頭腦中繃緊古樹名木保護這根神經,不要將古樹名木的存亡不當回事。同時,我們還要大力開展對《條例》的學習,讓所有人都有古樹名木的保護意識。
讓每一棵古樹引領我們找到回家的路。古樹名木是一個村莊、一個城市的記憶,它是我們精神上的一個風向標,指引著我們向前去。古樹名木不言,但它們的存在就勝過千言萬語。善待古樹名木,就是善待我們自己。只要那些我們記憶中的古樹名木還在,不管我們走多遠,我們都能找到回家的路。(周雄)
責任編輯:李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