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鎮江:“宜童行”為困境兒童撐起一片天
“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我的孩子經過一年的適應訓練,在情緒管理、認知理解、學習生活、與人交往等各個方面都有了明顯進步,是‘宜童行’帶給我們全家新的希望!”重病困境兒童小艾的家長感激地說。曾經,小艾因身體原因,長期受到過度保護,缺乏規則意識和情緒控制能力,嚴重以自我為中心,稍不如意,就會“一哭二鬧三生氣”,同學們不愿意跟他交往,小艾在生活和學習上也是一團糟,家長和老師束手無策。隨著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民政局“宜童行”的推出,在征得小艾及其監護人的同意下,小艾被列為重病困境兒童個案服務對象,經過一年的適應訓練,小艾就像換了一個人似的,人際交往和情緒調適能力不斷提升,目前已正常融入家庭、學校、社會,這種變化讓小艾的父母激動不已。
“宜童行”是民政部門聚焦困境兒童、留守兒童、流動兒童特殊群體而打造的機關優質服務品牌,以“113X”(1個協同支持中心、1個特色服務品牌、3個示范性項目以及X個社會實踐基地)服務模式為基礎,精心構建的一個全方位、全視角、全覆蓋的未成年人關愛網絡,護航“折翼天使”再展翅。小艾同學的經歷,正是“宜童行”護航困境兒童的一個典型事例。
困境兒童主要包括因各種原因導致生活、就醫、就學等困難的兒童,因自身殘疾導致康復、照料、護理和社會融入等困難的兒童,以及因家庭監護缺失或監護不當導致人身安全受到威脅或侵害的兒童。目前,轄區有困境兒童186名。“宜童行”聚焦困境兒童群體需求,通過協同行、校園行、基地行、家庭行、品牌行等五個“行”,織就了一張有溫度、有力度、專業化的關愛保護網,實現了三個“優”的目標,即:“兒童·優”,增強自我效能感,學會調整情緒,同伴相處更加和諧,自信心得到提升;“家長·優”,科學養娃,親子關系得到改善;“服務·優”,形成聯動機制,工作效能提升。
“協同行”的關鍵在于“聯動”,通過多個系統、組織之間的協同合作,實現資源共享、信息共通、責任共擔、力量共聚、優勢互補。民政局首先成立了部門協同支持中心,匯聚了財政、教育、人社、宣傳、婦聯、團委、法院、檢察院等10余個部門,通過部門聯動構建協同共育的關愛保護支持平臺。其次,組建專家庫、法務庫、組織庫、社工庫,吸納60多名專業人士加入服務隊伍,形成專家聯動。同時,組建由“兒童督導員+兒童主任+兒童福利社工+志愿者”構成的“1+1+1+N”困境兒童服務團隊,通過團隊聯動發揮集體智慧,提升對于困境兒童的關愛保護能力。該局還針對經濟困難家庭兒童,留守、流動兒童,通過多元聯動,積極倡導社會力量支持,為100多名流動兒童送去關懷與溫暖,實現了300多名留守、困境兒童的微心愿,讓他們感受到來自社會各界的溫暖。
“校園行”旨在針對學齡段的困境兒童、留守兒童、流動兒童,為他們營造一個更加安全、健康、快樂的成長環境。為此,民政局與2所學校共建,由專業心理社工到校每周定期開展“心動力”成長社團系列活動;與另外8所學校,則采取巡回方式,每月舉辦1次心理健康講座和家庭教育服務。
“基地行”通過在轄區范圍內甄選26個社會踐習基地,組織開展紅色教育、科技學習、非遺體驗、志愿服務等活動,豐富困境兒童的生活,激發他們的潛能。
“家庭行”則聘請專家制作家庭教育沙畫課程和小報,通過進學校、進社區的方式,對家長宣講未成年人保護相關法律知識和科學育兒知識。
“品牌行”通過創新服務,為不同類型的困境兒童提供個性化支持,形成“宜童行·CARE個案幫扶模式”。去年,為63名困境兒童提供眼動和煙酸檢測暨心理健康篩查,為2名有需求的兒童提供個案服務,為自閉癥孩子提供個別化訓練50余次,為智力障礙孩子提供個別化訓練30余次。
此外,民政部門還根據孩子們成長的需求,策劃系列特色主題活動,在每個未成年人保護站配備“宜童行·資源包”,編制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手冊和兒童安全手冊,并以“宜小童”和“宜小鹿”形象為基礎制作了布包、扇子和社會實踐護照等品牌衍生產品,以兒童易接受的形式,豐富困境兒童活動內容,走進兒童內心,進一步擦亮“宜童行”服務品牌。
經過多年積極創建與完善,目前“宜童行”兒童關愛服務以“總站+分站”的服務模式在轄區未成年人保護站實現全覆蓋,困境兒童應保盡保率達100%,“宜童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品牌入選“合心宜”優質服務品牌。(崔寧華 華云燕)
責任編輯:費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