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預交金到信用就醫,不僅僅是技術進步
金山網訊 在醫療題材電視劇中,我們常看到這樣的揪心場景:家屬在繳費窗口前焦急萬分,四處籌措住院預交金,甚至有人因無法及時支付預付款而被迫中斷治療。然而,這樣的畫面正逐漸成為歷史。2025年3月起,全國公立醫療機構全面取消門診預交金,住院預交金也大幅降低,這標志著醫療付費制度的一次重大變革。
預交金制度曾被視為醫療體系的“資金安全鎖”,但在移動支付普及和基本醫保參保覆蓋面日益擴大的背景下,其滯后性日益凸顯。影視劇《問心》中,老人因押金不足而放棄治療離世的悲劇,正是現實問題的藝術反映。
面對這一問題,各地紛紛探索解決方案。央廣網《門診預交金全面取消!多地醫院同步降低住院押金 信用就醫模式破解“先付后治”難題》的報道中提到,一些地方已經探索出“先診療后付費”“零押金住院”等信用就醫模式,值得借鑒。而鎮江2025年度12類40件民生實事項目中的“先診療后付費醫保信用就醫”試點,正是這一探索性答案的具體實踐。患者診療全程無需現金押付,診療結束后60天內完成醫保結算與自費支付即可。這種以信用為紐帶的“先診后付”機制,不僅紓解了患者的經濟焦慮,還使就醫流程更加順暢。檢查、取藥等環節告別了反復排隊繳費,患者在住院期間也不再擔憂賬戶余額不足。
這場付費方式的革新,實質上是醫療服務理念從“機構本位”向“以患者為中心”的轉變。以往,醫院為規避欠費風險,要求患者預存資金作為保障。如今,通過醫保數據與金融系統的互聯互通,建立起了更精準的風險控制模型。曾經影視劇里醫生追著患者催繳押金的尷尬場景,將被智能推送的電子賬單所取代。
這種轉變背后,是技術進步對傳統管理思維的突破,更是公共服務理念的升級。當住院患者不再需要揣著厚厚現金辦理手續,當病人在診室掃碼就能完成所有支付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辦事窗口隊伍的縮短,更是醫療體系與人民群眾之間信任紐帶的加固。
這項改革揭示了一個樸素道理:真正的便民政策,不是讓群眾用押金證明自己“值得信任”,而是用制度創新證明“他們值得信任”。從預交金到信用就醫的跨越,不僅體現了醫療服務的便捷化、人性化發展,更丈量出了一個社會文明進步的真實刻度。(高新)
責任編輯:蔣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