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一院:患了低位直腸癌,“保肛”有法子
今年的4月15日-21日是第30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趁此機會,小編來說說直腸癌的那些事。在門診,很多直腸癌患者都會問一個問題:“醫生,直腸癌切了之后能保住肛門嗎?” 保肛對于患者而言,與未來的生活和尊嚴息息相關!
低位直腸癌!保肛還是保命?
當聽到醫生說手術有可能要連肛門都一起切掉時,郭女士都要崩潰了。
郭女士今年44歲,因為最近一個多月總是便血,排便不規律、不通暢,以為自己是得了痔瘡,于是到醫院檢查。做了腸鏡后發現,在距離其肛門4-12cm的地方,有不規則新生物,累及管腔全周,病理提示直腸腺癌。
鎮江一院胃腸外科為郭女士完善了CT、MRI等檢查,最終確診為直腸癌,cT3N2M0 IIIB期(也就是局部晚期),好在沒有遠處轉移。但是由于腫瘤距離肛門距離太近了,屬于低位直腸癌,如果直接做手術的話很有可能要連肛門一起切掉,否則做不到根治性切除,而肛門切除之后還需要做永久的人工造口,也就是俗稱的“掛糞袋”。
這可怎么辦?這下半輩子都得掛著它,那多不方便啊!在保肛還是保命的問題上,郭女士糾結了……難道真的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嗎?
突破“腸”規,低位直腸癌保肛新策略
低位直腸癌是指腫瘤下緣距離肛緣5cm以內的直腸癌,簡而言之,“用手指能摸到”的腫瘤,就可以認為是低位直腸癌。低位直腸癌不僅面臨治愈腫瘤的要求,還面臨保留肛門、避免永久性造口,提高生活質量,維護生命尊嚴的需求。
在臨床中,像郭女士這樣的低位直腸癌病人對“保住肛門,拒絕掛糞袋”的愿望越來越強烈。那如何來實現患者的這個愿望呢?
一院胃腸外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謝黎: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腫瘤下切緣的安全距離是保證腫瘤根治切除的關鍵,也是患者“保命”的關鍵,對于局部進展或分化差的低位直腸癌,應當保證遠切緣2 cm及以上,而對于早期(T1及T2)、較小、分化好的腫瘤,遠切緣可以為1 cm。因此,原則上腫瘤下緣距離肛緣1cm以上的低位直腸癌都有保肛的機會,而保肛成功的關鍵還取決于腫瘤的大小、分化及分期。
一院由胃腸外科、腫瘤放療科、腫瘤化療科、消化內科、病理科、醫學影像科、核醫學科等多個學科團隊組成的MDT模式,用于低位直腸癌的精準和個體化治療,可獲得最佳的療效及生活質量。
一院腫瘤放療科腹部腫瘤組主任醫師薛春泉:為實現郭女士既“保命”又“保肛”的需求,經多學科專家組討論,一致建議術前先行同步放化療(放療+化療)使腫瘤退縮降期后再行手術治療。
薛春泉主任給郭女士開展了同步放化療,放療期間化療藥物由卡培他濱單藥升級成雙藥。放療結束后進行了1個周期的鞏固化療,同步放化療結束后6周,復查腹部CT、直腸MR,降期為cT2N1M0 IIIA期。同步放化療結束后8周,郭女士在我院胃腸外科完成了腹腔鏡微創低位保肛手術。術后切除的直腸腫瘤標本僅發現少許癌細胞殘留(TRG 1級)。
值得一提的是,在保肛手術后,尤其是吻合口位置非常接近肛門的情況下,需要造設臨時性人工肛門,一方面可提高手術安全性,另一方面利于吻合口愈合、“新”直腸肛管的功能代償。臨時性人工肛門,一般在3-6個月后行手術回納。也就是說,郭女士最多半年后,就能恢復正常啦!
精準醫學,讓“保肛與保命”兼得
2024年4月15日-21日是第30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今年的主題是“綜合施策 科學防癌”。隨著醫學的進步與發展,癌癥早已不是不治之癥,很多患者在進行治療后十幾年,甚至終生沒有復發,過上了跟正常人一樣的生活。
國家癌癥中心最新數據顯示,結直腸癌在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已上升至第2位,其中低位直腸癌發病率較高,約占結直腸癌患病總數的40%。而低位直腸癌的保肛問題一直是醫學界所關注的問題。由于低位直腸距離肛門太近,大多數低位直腸癌患者都失去了保肛的機會。能不能保肛,在臨床上,主要考慮以下三個方面:
1.腫瘤本身的臨床病期——通過CT,磁共振等一系列檢查來判斷腫瘤的大小,侵犯深度、有無轉移等,即腫瘤本身的臨床病期是否適合進行保肛手術。
2.通過生物學特點評估——腫瘤的生物學特點需要進行評估,近年來,隨著精準醫學的發展,我們可以有目的的通過了解腫瘤的基因特點,精準的選擇治療方案,從而個體化的制定保肛策略。
3.患者自身情況——還需要考慮患者自身的肛門功能情況。
根據這些因素,準確分期,目標導向,全程管理,制定精準科學的保肛策略,才能夠真正以患者為中心,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總之,結直腸癌防治,早期篩查是關鍵,如有大便出血、大便性狀及習慣改變等異常,及時就醫排查。即便得了直腸癌也并不可怕,通過有效的診斷和治療,相信絕大多數患者都能重新獲得良好的預后,保肛和保命,一定可以兩全其美。(小培)
責任編輯:殷蘭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