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一院頸動脈內膜剝脫術,讓“腦梗”大叔轉危為安
老張今年已經第二次腦梗發作了,雖說它防不勝防,但連續兩次也未免有點“離譜”,查明原因后,醫生都嚇了一跳,他頸動脈幾乎已經堵得“水泄不通”了!鎮江一院神經外科手術團隊迎難而上,專業救治,為他開展了頸動脈內膜剝脫術讓其轉危為安,恢復健康!
60歲大叔突發口斜、暈厥,查明兩次腦梗背后的“大隱患”
老張今年60歲,平時煙癮很大,幾乎一天4包。前幾天在家里打麻將,突感肢體抖動,家人見狀連忙攙扶,發現老張又開始口角歪斜,并發生了暈厥,趕緊送至鎮江一院急診。
急診醫學科緊急為老張進行阿替普酶溶栓治療后,癥狀有了好轉。家人告訴醫生,其實老張前段時間已經發作過一次腦梗,在當地醫院經過處理以為沒啥影響了,就沒有聽醫生的做進一步的檢查,估計和這次發病有很大的關系。
在完善頸部血管超聲等檢查后,發現老張左側頸內動脈重度狹窄,頸部一側大血管堵了約3/4。這檢查結果可把老張一家嚇得不輕,如果頸動脈內膜斑塊完全堵塞頸動脈管腔,老張隨時有可能出現腦梗死致殘的危險。
一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陳波:這樣的病例其實并不少見。頸動脈狹窄的元兇就是“斑塊”,斑塊通常是血管中的膽固醇異常增多,導致堆積在血管內部,形成一種淡黃色的脂質,這些脂質越來越多,就像水管中的水垢一樣,形成后會影響血管的正常流速。頸內動脈狹窄程度大于50%且有癥狀的患者或狹窄程度大于70%但無癥狀的患者,都建議實施頸動脈內膜剝脫手術(CEA)或頸動脈支架血管成形術(CAS)治療來預防卒中的發生。
結合老張的既往病史,究竟該怎么治療,是實施頸動脈內膜剝脫?還是放支架?到底哪種方式更適合他呢?
小切口,預防腦梗,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幫他“去病根”
通過仔細詢問病史、查體,結合影像檢查結果,神經外科主任醫師陳波、副主任醫師王俊等專家團隊成員進行討論后,一致認為實施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EA)更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一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王俊: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是通過外科手術將頸動脈內的粥樣硬化斑塊切除,以達到消除顱內栓塞灶的來源、擴大管腔和改善血流的目的。形象的來說,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就像是頸動脈的清道夫,將阻塞下水道的垃圾清走,使水流通暢。
由于手術區域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頸外動脈、甲狀腺上動脈等多條重要血管,要求醫生需要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切開血管、剝離斑塊,并保護好周圍的神經和血管。
經過充分的術前準備和綜合評估,8月31日,神經外科在麻醉科手術團隊的緊密配合下,對老張實施了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手術全程在顯微鏡下操作,術中頸內動脈斑塊剝除徹底,手術順利完成。全程歷時約1小時,術中出血量極少,患者血壓平穩。
術前CTA
術后CTA
手術后,老張感覺頭腦較術前清醒得多,恢復良好,神經系統檢查陰性。手術后5天便順利出院。
頸動脈狹窄有多危險,CEA就有多關鍵
動脈硬化是一種全身性疾病,但全身各處動脈的硬化程度是不一樣的,各個部位動脈硬化對健康的影響也不相同。
全身有三處最危險的動脈硬化區。一是心臟動脈硬化,二是腦組織的動脈硬化,三是頸動脈硬化。心臟動脈硬化可導致心肌梗塞,腦動脈硬化導致腦梗塞,那么,頸動脈硬化會導致什么樣的后果呢?許多人可能還不甚了解,可以說,頸動脈硬化的危害不亞于心、腦部的動脈硬化。
頸動脈較粗大,血液直接供應腦組織和五官等重要器官。當頸動脈硬化時,如同兩只手掐住了頸部,造成腦組織缺血、缺氧,患者感到頭暈、目眩、思維能力明顯下降,時間長了會導致腦萎縮。若頸動脈硬化斑塊脫落,會阻塞動脈血管,造成失明、偏癱,甚至危及生命。
而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EA)是一種微創的手術方式,將堵塞動脈的粥樣硬化斑塊以及增厚的內膜剝離,疏通血管,預防頸動脈斑塊脫落造成的腦梗等并發癥。此項手術方式具有無體內植入物、醫療費用低、再狹窄風險低、不需要長期口服抗血小板的優點,國外將此手術作為外科治療頸動脈狹窄的首選方法。鎮江一院神經外科獨立完成此項復雜的頸內動脈剝脫手術,標志著一院在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領域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亦圓)
責任編輯:殷蘭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