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一院ECMO救治技術,助患者跨越ICU重生之門
在鎮江一院B樓的六樓,有一扇特殊而厚重的門,門外,是家屬們一雙雙焦灼的目光,門內,是醫護們一個個忙碌的身影。這里,是生與死的交界,這里,是神秘的ICU,她承載著病痛,卻也飽含希望,今天,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她。
13歲小女孩和ICU的故事,其實這里滿是希望
幾天前的一個半夜,鎮江一院心血管內科緊急轉來一個13歲的小女孩。由于爆發性心肌炎,急速惡化,小女孩來的時候心跳幾乎停止了。
當天值班的重癥醫學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楊宏鋒立即組織醫護人員對她進行胸外心臟按壓、電除顫,繼續藥物抗心律失常等,但電風暴反復發作。
重癥醫學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 楊宏鋒:小女孩來的時候心肌損傷標志物明顯升高,心電圖示心律嚴重失常。隨后她又出現三度房室傳導阻滯、短陣室速、室顫等嚴重心律失常,意識喪失,血壓為零。經過與我們主任醫師金兆辰仔細分析病情后,決定啟動ECMO(體外膜肺氧合),為挽救小女孩的生命奮力一搏。
就目前情況而言,采用ECMO治療是最佳的選擇。重癥醫學科團隊緊急準備設備,一切有條不紊進行著,他們努力維持著患者的生理循環。
在金兆辰、楊宏鋒、胡秀蘭、吉木森、虞志新、杜啟光等ICU救治團隊成員的努力下,5天后,小女孩的心肌損傷指標及心肌酶譜逐日下降,心臟彩超所示心功能及組織灌注監測指數同步經歷了先緩慢回升,后明顯改善。
經過反復認真評估,小女孩先后撤離ECMO和呼吸機等治療手段。擔心小女孩對陌生環境感到害怕和無助,重癥醫學科在條件允許下讓她的家長做好防護后,進病房來陪同她。花季少女成功從鬼門關回到人間。不久,小女孩就轉到了普通病房。
進了ICU,就意味著九死一生?其實恰恰相反!
有人說進了ICU就是九死一生,首先要區分一下這句話的因果關系,病人是因為病情極其危重,已經到了九死一生的程度,才送入ICU進行進一步的監護、搶救、治療,而不是因為進入ICU才九死一生的。
ICU作為與疾病斗爭的橋頭堡,集中了整個醫院甚至整個地區最先進的儀器和設備,最好的技術和人員,每個ICU病人所配備的醫護人員也是最多的,許多普通病房,及當地其他醫院救治不了的病人,都會被送到ICU。無論是作為醫護人員還是病人家屬,都把ICU當作了最后的“救命稻草”。
比如小女孩用的ECMO,它是"體外膜肺氧合"的英文縮寫,是體外生命支持技術的一種,可以輔助呼吸與血液循環,也能為醫護人員爭取更多救治時間。如果把人體比作一臺機器,心臟就是這臺機器的發動機,如果患者的“發動機”出現不可逆的故障,可以依靠ECMO暫時代替心臟功能,相當于給患者增加了一個發動機,被很多人稱為"救命神器"。
鎮江一院重癥醫學科開展ECMO救治技術已有9年,幫助很多患者成功闖過"生死門"。科室于2018年成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這是全市首個、也是全市迄今唯一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
充滿人情味兒的舉措,讓患者盡可能擁有“生活質量”
在專科病房,醫生關注病人的焦點可能更多在于該專科領域,這對重癥病人來說是不足夠的,當疾病發展到危重狀態時,患者全身各個器官都可能受累,需要綜合的治療方案。
相比其他病區的護士,ICU護士需要具備更強的護理、搶救專業知識和經驗,為重癥患者提供24小時密切監護。現在的ICU,人性化管理越來越得到重視,更加注重患者的舒適度,更加重視患者的隱私,更加注重與患者的溝通。
為患者提供床上洗頭服務;注重營養制劑的口感;在患者好轉之后第一時間引入專業康復治療;對特殊患者提供個性化探視服務......這些充滿人情味兒的舉措,讓重癥患者在ICU這個與死神搏斗的地方也可以盡可能擁有“生活質量”。
醫學的治療目標是救死扶傷,ICU可以做到嚴密的監護、早期診斷、及時的處理及治療。希望大家打破對ICU的恐懼,在病情需要時及時轉入ICU進行監護及治療,不要使病情拖延,耽誤治療時機。
在那扇整日緊閉的大門背后,也許你會想到各種冰冷的儀器,或是滴滴答答的監護報警聲,又或是病人痛苦而憔悴的面容,但這里更是許許多多危重患者的重生地。打開這扇門你會看見,爭分奪秒與死神搶奪生命的緊張場景,你也會看見從愁容滿面到如花笑靨,就像一朵朵開在懸崖邊的花兒讓人賞心悅目,這扇門的里面,有風雨,有鮮花,亦有陽光!(亦圓)
責任編輯:殷蘭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