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一院小骨窗開顱減少患者損傷
神經導航技術輔助全程
金山網訊 “頭痛的感覺消失了,我感覺輕松多了。”在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病房,患者劉女士(化名)充滿感激地對前來查房的神經外科主任陳波說道。日前,市一院神經外科成功為劉女士施神經導航+顯微鏡及內鏡輔助下右側顱內病損切除術,采用小骨窗開顱,避免了術中額竇打開,術后她恢復情況良好。
51歲的劉女士患右下肺腺癌術后3年多,在2月底出現頭痛的癥狀,3月6日到市一院就診后,經查頭顱MRI,顯示右側額部顱內占位性病變,需要手術切除治療。
經腦外科會診,在討論確定了手術方式之后,手術團隊制定了詳細的手術方案,決定由神經外科陳波團隊為她實施在氣管插管麻醉下行神經導航+顯微鏡及內鏡輔助下右側顱內病損切除術。手術由陳波主刀,在神經導航輔助定位下,采用雙鏡聯合下鎖孔入路,取下的骨瓣大小僅3x2.5cm。該手術采用小骨窗開顱,避免了術中額竇打開,大大降低了顱內感染發生的可能,同時術前及術中的神經導航精確定位了腫瘤的位置及與周圍重要血管神經的關系,避免了矢狀竇及引流靜脈的損傷。最后陳波還貼心地為她將手術切口隱藏在發際線內。
“在導航指引下,對界限不清的病灶進行手術,可以降低手術對正常腦組織的損傷。”陳波介紹,過去同樣的手術需要開頭顱,現在小骨窗開顱不僅縮短了手術時間,創傷小,恢復快,還大大降低了顱內感染發生的可能。應用神經導航指導顱內病變手術,擴大了術者的可視范圍,使手術更加準確順利,病變切除更加徹底,并減少手術創傷和術后并發癥。但是手術難度更大,“鎖孔內可操作空間小,需要具備一定的技術才能操作。”此外,并非所有的腦腫瘤都適合采用該手術方式,如邊界不明顯的膠質瘤就不適合。
腦內深部病灶進行手術,因暴露困難,操作空間狹小,周邊解剖結構關系復雜,對功能區及血管保護要求較高。據了解,近年來隨著神經導航技術的順利開展,市一院神經外科已成功為40多位顱內動脈瘤、海綿竇血管瘤、腦膜瘤患者切除了病灶。下一步將通過開展可視通道技術,在最小的創傷下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最大限度保護神經功能,進一步提高手術的安全性,為廣大患者帶來福音。(悅之 朱研 馬彥如)
責任編輯:龔逍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