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老人血糖起伏多年,鎮江一院施“絕招”治服
陸大爺(化名)今年已經年過9旬了,耳不聾、眼不花,身子骨硬朗,唯一讓他困惱的是這十幾年他的血糖一直起起伏伏,盡管每天都打胰島素,但還是控制不佳,他的兒子也在這期間患上了糖尿病。最近,陸大爺在鎮江一院住院一周后,他驚喜地發現,“調皮”了這么多年的血糖還就真的被“治服”了!
9旬老人血糖起伏十幾年,胰島素打得越多卻越難控制
91歲的陸大爺患糖尿病已經三十年了,剛得病那幾年他不知道如何管理血糖,害怕吃這個害怕吃那個,弄得體重一直下降,自己感覺身體越來越差。
25年前開始注射胰島素,血糖算是暫時穩定了。漸漸他發現,胰島素用量越來越大,他的血糖卻越發“調皮”起來。血糖高低起伏不定,有時很高有時又會特別低。社區醫院建議他住院,他一直在猶豫。
一次偶然的機會,陸大爺得知市一院在所在社區有聯專門診,就來咨詢。一院內分泌科主任、主任醫師柳迎昭了解情況后,建議陸大爺住院進行評估及并發癥篩查,以確定治療方案。陸大爺這次下定決心,住院接受診療。
遵聽醫囑,一周確定治療方案,父子齊心,一起“逆轉”血糖值
入院后,內分泌科團隊給陸大爺進行了系列評估,糖尿病專科護士也為陸大爺進行了健康教育,指導糖尿病自我管理。令科室醫護人員感到欣慰的是,陸大爺雖然年紀比較大,但耳不聾、眼不花,特別是很配合內分泌科醫護團隊的診治。
經過篩查和評估,結合陸大爺的基本情況、胰島功能及血糖譜特點為其制定了“一周一針”的治療方案。陸大爺驚喜地發現,自己“調皮”了多年的血糖還真的平穩了!
柳迎昭:2型糖尿病的發病機制包括胰島素抵抗或伴有胰島素分泌缺陷。綜合評估及個體化治療至關重要,所以,糖尿病患者切勿自行購買降糖藥物或隨意增減藥物劑量,一定要在專科醫生指導下診療。
像陸大爺這樣存在明顯的胰島素抵抗的患者,長期給予胰島素治療,不但效果不好,反而會加重胰島素抵抗。經過調整治療方案后,陸大爺血糖控制得平穩。出院前,陸大爺想到自己的兒子也患有糖尿病多年,讓其兒子也來一院內分泌科接受治療。對于血糖控制,父子倆現在可謂是信心滿滿!
“教育保護明天”,糖尿病的健康教育讓患者不再“恐糖”
得了糖尿病,就像打開了潘多拉魔盒,血糖控制不達標,就會引起各種并發癥,如腦卒中、心肌梗死、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足等。
更令人吃驚的是,目前我國糖尿病患病人數已超過1.298億,這一數量正隨著老齡化率不斷攀升。
2022年11月14日是第16個聯合國糖尿病日,今年的口號是“教育保護明天”。
糖尿病患者需要接受持續的教育,以了解自身的狀況,有效地進行自我護理,這對保持健康和避免并發癥至關重要。
糖尿病患者入院后,我院內分泌科糖尿病專科護士團隊為患者進行個體化教育,從飲食、運動、血糖監測等各方面進行指導。
一院內分泌科護士長戴莉敏對于如何讓糖尿病患者做好自我管理,可謂是經驗豐富。
戴莉敏: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治療模式已成為糖尿病護理治療過程中的重要部分,健康教育一般從健康生活、配合診療、主動管理、平和心態、尋求支持這幾個方面讓患者做好自我管理。
健康生活:要掌握正確的糖尿病知識,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進行合理的血糖監測和用藥,并積極戒煙、規律作息。
配合診治:定期去合法的醫療機構就醫。遵從醫囑用藥,綜合治療以預防并發癥發生。出現藥物不良反應或需要調整用藥方案時,應及時同醫師溝通。
主動管理:與信任的醫護團隊一起,定制個人管理計劃。按醫師建議定期監測血糖、血壓、血脂及體重。每年篩查、評估慢性并發癥風險,包括足、眼、心、腎和血管等。
平和心態:保持樂觀情緒與良好心態。血糖會出現波動,患者可能因此感覺病情時好時壞,但不必為此過分焦慮。
尋求支持:防治糖尿病不是患者孤軍奮戰,應該團隊式的通力合作,包括家人、朋友、病友、醫療照護團隊的支持。推行同伴支持教育,尋求信任的人協助疾病管理。
科學控糖,讓“糖友”生活無憂
眾所周知,糖尿病是威脅健康的慢性疾病,和患者身體代謝異常有關,在胰島素分泌不足,胰島功能下降之后血糖就會波動,出現皮膚發癢、夜尿增多、體重下降等癥狀,需要做好疾病的預防、合理的控制,讓身體健康有保障。
最后,再告訴“糖友”們一個好消息——
鎮江市第一人民醫院內分泌科將于11月14日開展糖尿病義診宣傳及送醫進社區活動,當天上午由內分泌科、營養科醫師聯合在醫院門診大廳坐診,糖尿病專科護士免費為患者測血糖、測血壓、糖尿病健康教育等,下午還開展送醫進社區活動。(康復)
責任編輯:殷蘭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