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世紀行 風正帆更滿
——寫在鎮江市第一人民醫院建院100周年之際
金山網訊 耄耋之年的陳鎖成醫生,現在還在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胸外科繼續上著班,科室醫護們都親切地稱他“老主任”。陳鎖成1996年至2016年,擔任一院心胸外科主任長達整20年,此后任該科名譽主任。
早在2009年,陳鎖成就被一院聘為終身教授。退而不休,以行動履職“終身教授”的陳鎖成,不僅是一院目前年齡最大的“在崗”員工,也是迄今為止,一院史上年齡最大的“在崗”員工之一。此前,老院長鄭國強退休后也曾被醫院返聘15年,直到80歲才開始安享晚年。
出生于1942年的陳鎖成,按照“做九不做十”民俗,去年已經過了八十大壽——是同事和他的研究生為他特別舉辦的一個簡樸而溫暖的儀式。陳鎖成講述,他本人當時是婉拒的,但“蔣院長建議我接受大家的心意”。談起去年這件事,院長蔣鵬程表示,“陳主任這樣的康復前輩太值得我們敬重了!”
一段時間以來,“不想給自己過大生日”的陳鎖成,卻與所有“一院人”一樣,期盼著他們共同擁有的另一個“大生日”。這個不同尋常的“大生日”,比陳鎖成個人的80周歲生日大了整整20年。這個“大生日”,也在今年,就在今天:2022年4月2日。
■啟航1922,混沌時局中的古城人文亮色
經規模擴大、布局調整后,主門朝向發生改變,今天的鎮江市第一人民醫院官宣地址為“電力路8號”,而在老鎮江心中,她仍然是與“新馬路”關聯度極高的一大重要地標。提起一院,很多人還認“新馬路1號”這塊門牌。
“新馬路”不新,它的修建迄今已有109年歷史,初名南馬路,1927年更名至今,被譽為鎮江地名史上唯一僅存的“馬路化石”。作為當時城市建設的進步標志,1913年與新馬路同步修建的,還有橫跨古運河的新西門橋,路橋貫通,旨在“直達火車棧行”。
這里建橋鋪路9年之后,1922年,西側橋堍位置以南大約16畝的地塊上,一所規劃中全市體量最大的西式醫院正式破土動工。然而,歷經百年風雨洗禮、迄今仍與當年建筑并存的奠基石上,卻是清晰銘刻著“基督醫院 1922”。原因很簡單,這么一項當年堪稱巨大的基建工程,其建筑設計、場地平整、材料準備等一系列關鍵性前期工作都是在承上啟下的1922年完成,相關流程甚至可更早追溯至上一年里的選址與購地。
啟航年份確鑿無疑。相隔大半個世紀后的1987年,時任一院工會副主席的黃錚,受命牽頭編纂首部院志時,遇到的第一個棘手問題就是:醫院的開業時間究竟精準在“哪一天”——這一信息曾長久湮沒于歷史長河之中。
當時手頭上雖擁有大量不同年代的檔案資料,但它們基本都是記錄醫院被新政府接管的解放后,早先基督醫院時期的資料幾乎無存。黃錚認為,某種意義上一所醫院也是個生命體,“就像一個人的出生,如果只知道是哪一年,卻弄不清是幾月幾日,就太遺憾了!”
踏破鐵鞋、不懈努力,院志編纂組最終在上海檔案館對當年《申報》的查閱中,成功“打撈”出醫院的生日“4月2日”。事實上,作為國內時局混沌背景下相對安逸的一座江南古城,作為古城新添的一大人文亮點,鎮江基督醫院的開業備受當時高端媒體關注,不僅《申報》,1923年4月1日出版的《民國日報》也以《教會臨時醫院開門》為題,提前一天對醫院的開業時間做了預發布:“定于明日開幕,候新屋落成后,始行并入。”
其時,“新屋”仍在緊張施工之中,“為急于救濟病家起見”,基督醫院是在新馬路上臨時購置了10間平房,設病床15張,開門接診。當年底,主體3層、局部4層、總面積2418平方米的歐式“新屋”(病房大樓)投入使用,病床數量擴至50張。此后1924至1925年間,醫院又增建二層門診樓一幢,面積997平方米。
■漫漫征程,“康復血脈”源遠流長
飽經滄桑100年,跨越從戰爭到和平,跨越從舊中國到新中國,跨越世紀之交。
合拍時代變遷節奏,經歷太多次歸屬調整與更名的一院,院名中真正帶有“康復”一詞,也就在1952年8月至1960年5月間的短短9個年頭,且不用這個名稱已長達60余載。
但是,如同“院址新馬路”早已深深刻印在人們記憶中,脫口而出的“康復醫院”舊稱、乃至言簡意賅的“康復”二字,至今也仍是老鎮江們有所寄托的一份心靈情結。加盟一院“醫聯體”達十年之久的基層醫療機構之一、潤州區黎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欒立敏介紹,如今他單位的員工常引以為豪地自稱“我們是小康復”。
追根溯源,此前數十載,面對蕓蕓眾生,以“救濟病家”為己任的基督醫院,其實也是“百年康復”的血脈融通,有如身邊流淌不息的千年運河,從遠方而來,向更遠方而去。
百年歲月里經歷錯綜復雜的體制調整中,最重要節點事件之一,也是“康復血脈”里最“名副其實”、最濃墨重彩的段落史之一,是上世紀50年代初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醫院被委以國之重任,心無旁騖地救治從朝鮮戰場護送回國的傷病員。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戰場。抗美援朝戰爭揭幕9個月之后1951年6月9日,解放軍華東軍區后勤衛生部第三后方醫院(簡稱“后三院”)奉命接管鎮江基督醫院,一個月后便收治了第一批共119名志愿軍傷病員,與之同時,醫院因需新設放射科。
次年8月,體制調整,“后三院”劃歸蘇南行署管理,更名為蘇南第三康復醫院。這次調整未滿年,新的調整又接踵而至:1953年2月,蘇南、蘇北行署合并,資源重新整合后,蘇南第三康復醫院更名為江蘇省第六康復醫院,于同年7月收治第二批共110名志愿軍傷病員。
無論是部隊屬性的“后三院”,還是后來劃歸地方后的兩次“康復”更名,醫院的特殊使命均一以貫之,不再對社會開放。史料記載:當時在鎮江,每到一批志愿軍傷病員,政府和各界群眾都到火車站隆重迎接,傷勢重的用汽車載,傷勢輕的則4人一組用擔架抬,沿途其他車輛無不禮讓通行。
這段光榮而特別的履職機緣,也助力醫院短時間內大踏步發展。1953年7月,省里撥專款95億元人民幣(舊幣),供醫院同時動工興建了3幢病房大樓,病床位數量由100張激增至450張,并在數年間相繼新增制劑室、牙科、眼科、血庫、耳鼻喉科、供應室、理療室、中醫科、胸外科、針灸科、麻醉科、肺科、泌尿科、骨科、門診手術室、急診室以及護校等一大批機構建制。
1957年6月,隨著志愿軍休養員逐步治愈出院,醫院部分科室對享受公費醫療的人員開放門診。1958年5月,醫院全面對市民開放門診和住院治療。
此后,又經數次區劃與體制調整,“康復六院”于1960年更名為鎮江專區醫院、1970年更名為鎮江市人民醫院。1984年7月,史上第八次更名為沿用至今的鎮江市第一人民醫院,正是同一年,仍兼任原腦外科(今神經外科)主任的袁志誠開始擔任副院長。
■無數“第一”,記錄“實力康復”強身之路
與陳鎖成一樣,今年77歲、譽滿杏林的袁志誠也是退休后被醫院返聘,迄今仍經常參與科室的查房、會診與手術。對他而言,一院早已是自己的“另一個家”。
1984年上任副院長伊始,袁志誠就牽頭為醫院辦了一件載入院史、乃至載入鎮江臨床醫療史的大事——引進全市第一臺CT機,而且是“全身CT機”。對今天哪怕最基層的醫療機構而言,“全身CT機”已是司空見慣,但那個年代,它在全國都很罕見,江蘇省的擁有量更是屈指可數。
為這臺當時投資“足以建一幢大樓”、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高端設備,袁志誠兩次進京,前后跑了一年多時間,太多酸甜苦辣,“我能寫出一本100萬字的書來!”回憶38年前的這件公務,袁志誠歷歷在目,感慨多多。他講述,正是得益于這臺珍貴機器的落戶,醫院打通了與周邊城市的合作,南通、揚州、鹽城等地的醫院可以開鎮江一院的CT檢查單,送患者遠道而來拍片。
發展無止境。“百年康復”的綜合裝備水平早己今非昔比。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一院共擁有各類醫療設備6174臺,設備總價值5.7億,與10年前相比增加了2.5倍。現任院醫學裝備科科長姜大鵬介紹,如同“全身CT機”“第四代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其中相當多的設備引進時都是“鎮江第一臺”、甚至是 “江蘇地方醫院中第一臺”,具有國內國際領先水平。
上世紀50年代,毀胸手術(一種戰傷醫療手術)是一項高難度手術,作為當時的毀胸手術專家、已故一院老院長朱養榮,四處奔走在華東地區,為受傷的志愿軍傷員開刀。1955年10月,朱養榮調入一院,領銜組建原胸外科(現心胸外科)——此為江蘇省最早建立的心胸外科專科之一。
早在1980年9月20日,全市第一例體外循環心內直視先天性心臟病室間隔缺損修補手術在一院完成。此后至本世紀初的20年間,相繼在朱養榮、陳鎖成兩位科主任的帶領下,一院心胸外科以數十個密集的“填補空白”,寫下驕人的發展史。
從事心胸外科近半世紀的陳鎖成,已在該領域開展上萬例手術。他職場生涯里最重要的技術節點之一,便是2001年1月,成功主持了全市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正是同一年,一院心胸外科躋身首批省級臨床重點專科,“當時入選省級專科的心胸外科,全省僅4家。”陳鎖成介紹。2003年7月,一院又在全省率先開展了心肺聯合移植術,“當時全國只做過8例,我們做成了第九例,患者存活4年10個月,是當時國內存活期最長的一例。”2012年2月,一院再次施行了一例心肺聯合移植術,10年后的今天患者仍健在。一院成為全國迄今能夠開展心肺聯合移植手術的唯一地市級醫院。
時至2015年,陳鎖成帶領團隊開展了世界首例“全心臟移植加升主動脈、主動脈弓移植加降主動脈術中支架植入”手術,60多歲的患者同時換了心臟和部分主動脈,這再一次刷新一院心胸外科的救治水準高度。江蘇省醫學情報研究所為此出具的一份《科技查新報告》表明,“在檢索的國內外文獻范圍內,未見與陳鎖成等開展的課題內容相同的文獻報道。”
心胸外科的發展提升,只是“實力康復”的一個縮影,更多的“第一”“唯一”“率先”寫滿整部康復史:
62年前,“心導管術”在全市實現“零的突破”;
1971年,在全市率先開展白內障冷凍摘除術,成為當時省內乃至國內較早開展這一手術的醫院之一;
1989年,在全市率先實現血液透析“零的突破”;
2006年,在全市成功實施首例活體腎臟移植術;
2013年4月,通過了JCI(國際醫療衛生機構認證聯合委員會)評審認證,成為國內第六家、省內第一家通過此項認證的大型綜合性醫院,并于2016年和2019年分別高分通過JCI復評;
2013年5月14日,全球首例感染H7N9型禽流感孕婦在一院治愈出院;
2015年,在全市率先開展SuperPath微創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2018年,重癥醫學科成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
2020年2月29日,全省首例新冠肺炎重癥患者在一院治愈出院;
……
實力寫在多層面、多維度上:1995年,以江蘇鎮江和江西九江為試點城市的國家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啟動(史稱“兩江醫改”),一院成為我市醫改試點的主力軍;2003年,鎮江新區人民醫院整建制劃歸一院,成為一院新區分院;2005年,依托兒科基礎,鎮江市兒童醫院在一院成立;2008年,通過綜合性“三甲”醫院評審;2015年,獲得“中國胸痛中心”認證,成為全市首家“國字號”胸痛中心;2016年,成功入選全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引進計劃(簡稱省“雙創計劃”)團隊項目1個,成為全省千余海外引進團隊中脫穎而出的50個團隊之一、鎮江唯一;2018年,成為鎮江市腫瘤醫院;成為全國第一批通過“中國心衰中心”認證的單位,鎮江唯一一家“國字號”心衰中心;省級臨床重點專科、一院血液科,成為全市唯一一個連續8年入選由中國醫學科學院評選的中國醫院科技影響力專科排行榜;2019年,建成南京醫科大學鎮江臨床醫學院;2021年,在全市公立醫院中唯一獲批為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
2012年6月,全省首批確認的13個護理專業、共計25個省級專科護士培訓基地名單中,一院與南京市鼓樓醫院并列為兩家省級靜療專科護士培訓基地。該培訓基地逐年“報名人數越來越多,競爭越來越激烈”,很多學員是來自全省同行心目中的“標桿醫院”“龍頭醫院”。
以業務能力為導向的護理隊伍管理機制,讓一院的護士普遍滿懷求“專”的上進心,而“專科護士”不同凡響的技術身份也為這個群體實現職場價值乃至人生價值,提供了多元通道:目前一院800多名護士中,市級專科護士50人、省級專科護士76人、中華級(中華護理學會)專科護士7人。
回眸百年,令人由衷感懷。新西門橋邊,建院伊始的基督醫院,透過位于二樓的窗戶,古運河上舟楫往來的繁忙景象即可盡收眼底,而如今,整個院區樓宇林立,當年的歐式小洋樓今猶在,卻早已被淹沒于高大建筑群中,運河早已“遠”去。
百年對照,數據更是驚人:啟航之日的“臨時醫院”只有內、外、婦、兒4個科室,員工7人,病床15張,當年門診量958人次、出院量44人次;截至2021年,一院(含新區分院)總建筑面積19.45萬平方米,在職員工2484人,臨床科室數量(含醫技)64個,開放床位1981張,年門急診診療166.69萬人次,年出院7.28萬人次——是鎮江規模最大的綜合性三甲醫院。
■“大愛康復”,一所醫院折射一座城
無論處于什么樣的時代,也無論經歷什么樣的風雨飄搖乃至戰火紛飛,“百年康復”史的內涵精髓,就是一部恪盡職守、百折不撓的奮進史,更是初心引領下的“大愛康復”史。在“大愛鎮江”的強勁語境里,一所醫院足以充分折射一座城。
多年前的某次偶然中與一院院史結下不解之緣的文史愛好者蔡慶來,長期熱衷于搜集這方面的老物件,總量已達700余件。其中,一張1951年“后三院”時期向原丹徒縣榮炳鄉采購豬肉的“收購條”,令人十分感懷,“解放初期物資短缺的那個年代,豬肉是很貴重的食品,由此可見,為了保障志愿軍傷病員的營養,醫院可以說是盡了最大力量。”
《鎮江市第一人民醫院志(1922年-2011年)》P359頁上記載:1965年11月,由院長陳剛帶隊,共12名醫務人員奔赴貴州六枝礦務局醫院支援。這是國家推進“大三線”建設時期“大愛康復”的生動體現,也是目前史料記載中一院援外醫療、“雙支”(支農支邊)醫療、救災醫療時間最早的一次行動。
“干到80歲才退休”的老院長鄭國強,在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發生后,受命與同院另4名骨干醫生一起匯入江蘇省醫療隊,緊急北上參與抗震救災。兩年后,鄭國強又隨隊被派往非洲幾內亞執行醫療援外任務;而同是老院長的朱養榮,則更早分別在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兩度援外。
1966年12月,朱養榮、蔣蔭華兩人成為一院最早執行援外醫療任務的醫生,參加的是中國第二期援桑給巴爾醫療隊;2020年,鄒晨等9名一院醫生參加了中國(江蘇)第三十期援桑給巴爾醫療隊。從“二期”到“三十期”,時光逾越半個世紀,不畏艱苦、甘于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中國醫療隊精神從未改變。
援藏、援疆、援陜,直至援鄂、援寧、援揚。1996年,陳鎖成接任一院心胸外科主任的這一年,科室護理崗位上新分配進一名20歲的小姑娘,她叫馮麗萍,如今已成長為一院護理部科護士長兼心胸外科一病區護士長。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馮麗萍成為鎮江派出共77名援鄂醫療隊員中的一員,也是鎮江整建制4批援鄂醫療隊中唯一的女隊長,在武漢重癥救治崗位上戰斗71天,是最后歸來的鎮江隊員之一。
這一年,包括馮麗萍在內,一院共派出13名援鄂隊員,是從全院收到的近700份請戰書中挑選而出——相當于每百名請戰者中選出2名隊員。隊員劉競與劉寧利是2019年一院同批援陜的戰友,奔赴武漢,他倆再續“援緣”;而隊員張晶晶援鄂歸來沒多久,又馬不停蹄地受命援陜。
“大愛康復”,凝聚醫者仁心。2000年從老主任袁志誠手上接任一院神經外科掌門人的李巧玉,不久前也已卸任科室主任一職,但仍以專家身份服務患者。李巧玉講述了早年他還是年輕醫生時的一個小故事。一名因扒火車而摔傷腦部的年輕人,被送來就診時全身都是煤灰,又臟又破。那是個下雨天,送患者去手術室的路上李巧玉還摔了個大跟頭。隨后,同事們不僅為患者清洗、理發、手術治療、精心護理,還為他買了新衣服,心懷感激的家屬在接患者回家時,在醫院門口放起了鞭炮,“那個場景震撼了我,讓我明白一個好的醫務工作者不僅要有技術水平,還要對患者給予人文關懷。”
醫者仁心,贏得百姓口碑。幾年前不幸患上重病的花季女孩小戴,在一院成功邁過了“劫難”之坎,“非常感謝一院的醫生護士們,特別是譚軍和謝軍兩位專家,他們無論對我診治還是護理,都十分細致貼心。”身為幼兒教師的小戴如今已重返校園。今年57歲的徐梅梅(化名),擁有一對雙胞胎女兒,18年前,上高中的小女兒在一院經神經外科李巧玉診斷,患上腦膠質細胞瘤,回憶當年徐梅梅說,“當時,幾乎崩潰的我們全家,在李巧玉主任的安慰下重振了信心。”
1976年,不僅鄭國強等人奔赴唐山參與抗震救災,尚有170名災區傷員被護送來一院接受了救治;2008年汶川大地震,一院除了同樣派出精干醫護團隊趕往災區,也有40名傷員來一院接受了進一步治療,15歲的都江堰女中學生張楊是其中之一。住院期間,感于“白衣天使”阿姨、姐姐們的悉心照料,小張楊不止一次透露自己的心愿:將來長大后也要當一名護士!后來,張楊兌現青春諾言,果然填報了護校,遙跨兩地傳遞一份“天使之愛”。
對一所醫院而言,大愛的根本就是心系百姓疾苦,一切為民、真情待民、實事惠民。一院黨委書記孫萍表示,作為全市公立醫院的排頭兵,長期以來,一院始終秉持公益屬性,把愛深深扎進土壤里、扎在百姓中。
孫萍介紹,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一院就成立了志愿服務隊,志愿者們廣泛活躍在廣場街頭、校企機關、社區村鎮等全市角角落落,開展科普義診、送醫送藥、援助孤寡、扶貧助學等多種形式的愛心公益活動。新形勢下,院黨委傾力打造“黨建引領健康為民——一支部一品牌”行動:消化內科黨支部進行消化道早癌篩查的“明月計劃”,10年來已累計篩查超15萬人次;乳房外科黨支部推出的“粉紅絲帶”關愛乳房行動,至今已走訪16個鄉鎮,免費篩查1.5萬名群眾;內分泌科黨支部的“甜蜜天使”團隊,14年來持續為我市糖尿病患者服務。
■代代傳承,為民情懷照亮未來
斯人故去已11載,但熟悉老院長朱養榮的“康復人”一提起他,依舊滿懷崇敬和感恩。對老領導的這份深情,現任一院心胸外科主任丁國文比其他人更甚一層。
1991年,丁國文大學畢業后分配到一院心胸外科時,朱養榮是科室主任。他講述,朱老對待病人就像親人一樣,工作中非常認真細致,由他主刀的每一例手術,術前、術中、術后情況都記錄得非常詳細——這種一筆一劃手寫的記錄本,朱老密密麻麻寫了好多本,這些記錄如今已成為科室寶貴的臨床資料。
對于人才的培養,朱養榮嘔心瀝血。丁國文回憶,朱養榮家里有很多專業書籍,他經常會拿到科室給年輕醫生們看,擔心大家因為工作忙沒時間把書看完,他還自己先在家中用直尺和筆將書上的重點劃出來,以方便大家提高學習效率,“朱老崇高的職業道德和精湛的醫術,深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醫務工作者。”
朱養榮夫婦是一對“康復伉儷”。妻子唐貞自1958年一院護士學校開辦以來一直在學校教書育人的崗位上,先后培養了10多批、500多名護理人員,這些當年優秀的“護理苗子”畢業后分配至市內各家醫院,成為日后鎮江醫療護理工作的中堅力量。
1984年,一院始設護理部,唐貞出任首任護理部主任。盡管現在早已退休,但每年的“5·12”護士節之際,唐貞都會返回醫院參與為新護士授帽儀式。
回眸過往,“百年康復”是一座彰顯醫院巨大發展成就的里程碑;放眼未來,從這一個百年邁進下一個百年,“百年康復”更是一個閃耀著輝光的前行路標:無論時間如何流逝、無論技術如何變革、也無論人員如何更替,以救死扶傷、勇為人先為內核的“康復精神”將始終一脈傳承。
作為“基督醫院”時期員工中年紀最長的健在者,今年98歲高齡的鄔秀坤,除了聽力有所減退,精神依然矍鑠,她一直關注著醫院的發展壯大。談及百年院慶這一歷史性節點,飽經滄桑的“百歲老人”樸實寄語:“為了鎮江的老百姓,大家繼續加油啊!”
市政協副主席、一院院長蔣鵬程,是“百年康復”的第21任院長,已在醫院工作30多年的他也是位“老康復”了。蔣鵬程引以為豪,一所醫院擁有百年歷史,在鎮江是“唯一”,在省內是“稀有”,在全國亦是“不可多得”。走過百年,仍然被時代認可,被人民信賴,蔣鵬程認為,力量就源自服務百姓的初心沒有變、一切為民的情懷沒有變。
蔣鵬程表示,如何呼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和高品質醫療的更高追求,走好下一個百年之路,是新時代“康復人”必須答好的時代考題。梳理“來路”,是為了走好“新路”。創造下一個百年榮光,仍然要聚焦服務百姓這一根本宗旨,傳承好“追求卓越”的百年康復精神,在練就治病救人一流本領的“硬實力”和創造服務社會一流環境的“軟實力”上,不斷取得突破與提升。(記者 王景曙 王露 通訊員 唐悅之 朱研)
責任編輯:龔逍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