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模塊”之囊中妙藥何在?
鎮江一院主動探索“互聯網+護理服務”新路徑
金山網訊 “互聯網+護理服務”正在全國各地多家醫院試點中。不少醫院在推進這項試點工作時,將其主要定義為以“線上申請、線下服務”模式為主,也就是大家常說的“護士上門服務”。
然而,市第一人民醫院在主動作為的過程中,沒有機械重復其他醫院的路徑,而是精準定位服務對象,架構起擁有自我特色的“三大模塊”,大大豐富了“互聯網+護理服務”的內涵、拓展了其服務邊界。
主動加盟“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
今年5月8日,一人醫正式啟動“互聯網+護理服務”。首批參與上門護理的護士是來自群眾呼聲最高的管道、傷口造口失禁皮膚護理和PICC維護護理學組的專科護士,共19名,他們均是取得省級及以上專科護士資質或副高及以上職稱的資深護理人員。首批上門服務對象為經一人醫住院治療后,尚有后續服務需求的出院患者。
江蘇省是全國第一批“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省份之一,試點城市為南京市。一人醫護理部主任高燕介紹,我市并不是省內的試點城市,但是在傾聽百姓需求、考量自身的建設能力后,一人醫主動推出了這項工作。
面對全新課題,一人醫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早在2019年10月就開展了居家護理服務需求調查,隨機抽取200名住院患者調查對各類護理服務的需求。“為了推進這項試點工作,醫院還先后與市醫保局協調護理費用問題、與市公安局協調護士安全問題、與相關保險公司協調護士保障問題等。”高燕介紹,正是在一點點摸索下,項目雛形才漸漸顯現。
“跨市”延伸服務的基層幫扶
今年6月,省內某家醫院的一名專科護士向市一人醫靜脈輸液治療護理中心護士長馮玉玲求助:一位13個月大的寶寶在行PICC拔管時發生拔管困難。了解情況后,馮玉玲讓患者在一人醫“互聯網+護理服務”的平臺上傳了相關資料和圖片。遠程網絡問診后,馮玉玲讓家長第二天就帶著寶寶來到醫院就診,并成功為其取出了26厘米的導管。
患兒家長講述,其寶寶患有肺結核,此前進行了置管。按照規范,導管需要7天維護一次,但由于帶寶寶去上海治療的過程中疏漏了維護,待到想要拔出時,當地醫院只能拔出10厘米,還剩16厘米無法再拔出。“當地醫院的護士就跟我們說可以找她的老師來幫忙,然后通過鎮江市第一人民醫院的公眾號平臺找到了馮老師。”
外地醫院的護士遇到困難時為何會找到鎮江?原來,市一人醫是江蘇省靜脈輸液治療護理專科護士培訓基地,同時也是全省靜脈輸液護理科技服務站。這也是一人醫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以來,首次將服務“跨市”延伸,完成了一次“線上+線下”的基層幫扶。“基層幫扶”是一人醫推進此項試點的三大模塊之一。
“三大模塊”積極探索“鎮江經驗”
在一人醫的“三大模塊”架構中,面對是患者、服務患者是第一模塊,通過點對點的方式為患者提供優質護理。然而,一人醫副院長毛鎮偉認為,想要真正解決護理需求的供需矛盾,在點對點之外還需要以點帶面,增加專業護理服務的供給量。此理念主導下,該院開拓了上述面對基層的幫扶模塊,借助醫療集團、專科聯盟以及遠程醫療等形式,提升基層護理服務能力,讓二級及以下醫療機構和基層醫療機構在“互聯網+護理服務”中發揮擴面作用。
在服務患者、服務基層后,第三大服務模塊則是面向更廣泛人群的“健康促進”,其中包括健康科普、疾病管理、護理咨詢等。如,為慢性病人群提供篩查干預、診斷、治療、建檔、隨訪、功能康復等全程防治健康管理服務。
毛鎮偉介紹,下一步,一人醫將充分利用好現有資源,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互聯網+護理服務”,形成可復制的有益經驗,以引導全市推廣普及這一新模式,助推我市護理事業高質量發展。(鎮江日報記者 王露)
責任編輯:殷蘭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