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個人,溫暖一座島
楓紅時節赴征程,寒冬臘月守初心,距離出征奔巴島已經3個多月,9名來自中國的醫療隊員,用精湛醫術,守護著這片小島,用無私大愛,溫暖著這里的人民
暖心“親哪”圈粉奔巴人民
這9位中國人,便是來自鎮江一院的醫療援非隊員,他們與其他省內醫療機構的同道一起,組成了江蘇省第30期援桑給巴爾醫療隊。
從9月21日起,他們正式成為桑給巴爾奔巴島醫療點的“核心力量”。截至12月21日,他們用整整3個月的時間,讓當地人民重獲生的希望,更讓他們深深記住了“親哪”情——在奔巴島,很多在路上見到中國醫療隊成員的當地人,都會像見到熟悉的老朋友一樣和他們打招呼:“China!”
中國這個英文名,在斯瓦希里語的發音下,聽起來很像“親哪”,與國內“親愛的朋友哪”在網絡上被簡化后的感覺“神似”。
濃濃的戰友情彌漫了整個奔巴小院
當天在異國他鄉“長尾巴”的,是麻醉科主任醫師王洪。從他的隊友、心內科副主任醫師郭紀群發的朋友圈里不難看出,9位援奔巴島醫療點的小分隊隊友,為了這個日子已經“全家總動員”:早就借著年度唯一一次出差采購生活物資機會備好的食材,在所有隊員各司其職、分工協作的幫廚下,成為了一頓過去3個月中堪稱難得的“盛宴”。
朋友圈中,郭紀群用9張對比性照片,配合了這樣一段很是動情的話:“依稀記得2020年7月8日下午,在南京援外培訓基地的禮儀培訓課上,培訓老師們為王洪主任設計了一場生日宴的場景。如果把那算作是一場彩排的話,那今天這場真正的生日宴就在非洲的奔巴小院正式上演了!用鄒晨隊長的話來說:本年度末一場大戲開場了!今天的天氣很給力,雖然正值奔巴小雨季,卻晴空萬里。
最令人激動和感動的是所有隊員都參加了今天的幫廚活動,鍋碗瓢盆的聲音和隊員們的歡歌笑語聲交織成了動聽的音樂,濃濃的戰友情彌漫了整個奔巴小院!”
個個都是一專多能的多面手
的確,過去的90多天里,醫院派出的9人小分隊,就是一支彼此依靠、相互協作、戰斗在大洋彼岸的醫療戰隊,他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高超技藝,為非洲的患者傳遞了來自中國的無疆大愛。
“我們這支隊伍,別看人不多,但醫學領域的覆蓋面卻不少。”作為小分隊隊長,普外科主任醫師鄒晨在早先連線時,很為隊友們體現出的戰斗力驕傲,“普外科、婦產科、兒科、麻醉科、骨科、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醫學影像科、心內科,可以說是把醫院多學科聯合診療的MDT經驗帶到了奔巴島。而且在實際工作中,大伙兒也確實展現了一專多能的多面手能力。”
中國援非醫療隊的“一專”和“多能”分別體現在哪兒?案例頗多——
談“一專”,10月27日,一名當地21個月大的幼兒誤喝了家中的農藥,而附近醫院只給他做了喝牛奶催吐這樣的簡單處理,直至當晚9點多,才將昏迷不醒的孩子送到了9人小分隊所在的阿卜杜拉姆才醫院。在這里,援非的兒科主任醫師劉欣,發揮專科專長,準確診斷幼兒是有機磷農藥中毒,而后經過一番搶救,孩子轉危為安并康復出院。
再舉一例:今年11月,阿卜杜拉姆才醫院收治了一名從高處墜落的13歲兒童。患兒送到醫院時,院內的CT機無法使用,唯一的B超醫生恰好病休,只能使用X線檢查,沒有發現陽性。正在接診醫生為“要不要給孩子手術”糾結時,鄒晨再次詳細翻看了患兒的檢查報告,當她發現患兒血色素并不低,也沒有明顯的腹膜炎時,果斷給出了“觀察等待”的初步治療策略。患兒的后續發展,與鄒晨結合檢查結果給出的判斷高度吻合,孩子也因為鄒晨的建議,避免了“一刀之苦”。
談“多能”,首先是醫學上的“跨界”。比如郭紀群,他在這里不光要做心內科的事,還會碰到各種疾病的患者,有時連皮膚病都要看。再比如島上唯一一名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的手術醫生、副主任醫師顧韻,她不僅要幫患兒處理專科上的疾患,還要幫助小分隊隊友、婦產科副主任醫師陳琳一起迎接新生命的降臨。
其次,便是身份職業上的“跨界”了。用鄒晨的話說,“在這里,我們的隊員不光是醫療隊員、不光是醫生,我們也是宣傳員、聯絡員、理發師”。而在為王洪慶生的時候,他們每個人又都成為“主廚”。
無論哪種“跨界”,這支9人小分隊始終沒有忘記援非的核心,施以醫學援手,奉獻醫者仁心,用自己的無私付出,為不斷深厚的中非友誼添磚加瓦,輸出來自中國鎮江的大愛力量。
專業指導丨江蘇省第30期援桑給巴爾醫療隊
資料來源丨京江晚報
責任編輯:殷蘭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