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綠”更動人!徐州鳴響鄉村振興協奏曲
“安莊漁村生態美,水清樹綠百花鮮。百姓生活很富裕,家家戶戶大樂園。”在微山湖畔,徐州沛縣安莊的鄉村大舞臺上,非遺繼承人、75歲的徐知任唱著自己創作的《荷葉落子》熱情地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們。
鄉村富了,鄉村文化生活也“富”了
“紅色基因和綠色發展,都不能落下!”徐知任說,自己過去住的是土房子,門口就是廢物垃圾堆,蒼蠅一抓一大把。現在的他住上了四合院,兒子也住上了樓房。昔日小漁村,今朝大景區,生活走上康莊大道的徐知任,每天精神飽滿地向來往游客唱著家鄉的“昨天、今天、明天”。
近年來,這個有著160余年歷史的古漁村堅持退漁還湖、退耕還湖、退企還湖,持續推動產業綠色發展,大力弘揚紅色文化和鄉風記憶,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欣欣向榮。如今,這里有600畝花海、200畝百果采摘園、200畝林下孝文化廣場,701戶煥然一新的別墅式居民房。
憑借這股“紅+綠”的發展東風,在外打工多年的村民陳克戰也回到了闊別多年的家鄉,從漂泊異鄉的“打工仔”變成遠近聞名的“魚老板”,將家門口的魚烹出了特色,年收入30多萬元。
紅色的傳承記憶與綠色的產業發展共同構成了徐州的鄉村新貌。開窗見綠,出門見景,居家有閑,廣場有歌。在徐知任、陳克戰眼中,家鄉的生活水平明顯提升,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村民幸福感越來越濃。
果實紅了,村民精神面貌也“紅”了
“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風俗。”生活在徐州沛縣陳油坊村的村民們對此也感受極深。近年來,陳油坊村黨組織不斷深化“紅色引領綠色”內涵,積極探索新時代黨領導“三農”工作機制,努力把鄉村打造為共建共享的新平臺、產業發展的聯合體、詩意棲居的聚居地。
陳油坊村主導產業為葡萄種植,葡萄種植面積占全村耕地面積75%以上,優質高效葡萄種植面積達2500畝,目前該村已經形成以葡萄種植采摘為主體,融觀光、休閑及農家樂、文化旅游為一體的生態產業園,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到61萬元。
2019年,陳油坊村充分挖掘本地特色,在新建黨群服務中心里打造一個260平方米的鄉村紅色文化博物館。該館分兩部分,一部分是紅色文化展廳,展示了民間紅色收藏家的數百件珍稀藏品;另一部分是鄉村記憶展廳,展示了村民自發捐獻的上百件老物件。
紅色文化展廳展陳的800多件收藏品,涵蓋了抗日戰爭時期沛縣人民抗戰的系列實物。鄉村記憶展廳內的馬燈、草鞋、茶瓶等,這些是過往生活的必需品;犁耙、鋤頭、磨盤等,這些是農耕文化的印記,上百件老物件展現著村民們“曾經的生活”,傳承著紅色記憶與革命精神。
村莊“綠”了 產業發展前景也廣闊了
近年來,徐州各地在推進鄉村產業綠色發展的同時,充分挖掘本地紅色文化脈絡,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產業發展,“兩手抓、兩手硬”,不斷推進鄉村振興向縱深發展。
“紅”代表紅色文化宣講,“綠”代表綠色產業發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開展以來,陳油坊村緊跟形勢,總結以往理論宣講經驗,立足實情,挖掘特色,匯聚“五老”、新鄉賢、百姓名嘴、“土專家”等成立“紅+綠”理論宣講團,2019年在村黨群服務中心搭建起紅色文化宣講新平臺。
同時,村黨組織還以本地萬畝葡萄園為依托,以專業合作社為載體,以葡萄示范園為典型,以村黨組織為龍頭,搭建集政策解讀、產業結構調整、葡萄種植、鄉村旅游等為主要內容的產業發展培訓課程,搭建起綠色發展理論新平臺。
在徐州,“紅”與“綠”既相互融合,又相互促進,共同助推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
責任編輯: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