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居家“深度驗收”老小區“新景”
適老性提升 文化味漸濃
老北門
新改造的車棚
十八進
金山網訊 綠竹巷小區的車庫照壁上新添了二十四節氣民謠,取車時結合時令給孩子講一講,寓教于日常生活中;下雨天,老北門居民無需擔心濕鞋回家,新裝的非機動車棚與樓幢單元門真的就是“一步之遙”……
今年2月以來的這段特殊時期,絕大多數市民非緊急事不出小區,因此有機會深度“驗收”2019年度我市老小區改造的各項細節。適老性提升、文化味漸濃成為大多數居民的直觀感受。
為老服務,
改造特別重視細節
2019年,市委、市政府“精美鎮江”老小區改造三年行動計劃進入第二個年頭,在不斷的問計于民和精打細磨中,這項民生實事漸入佳境。去年,我市推行了設計師“蹲點守望”做法,通過觀察居民的生活習慣、出行方式,找到設計靈感,同時與居民面對面溝通意見,將大量的適老性提升細節融入改造中。
如考慮到老北門小區處于緩坡巷道中,較難拿出合適的地塊新建非機動車停車棚。此次改造中,設計師將車棚納入樓幢單元門對面的小空地上,恰巧留足一排電動車的位置,并配備智能充電站設備,再將樓幢前“箍”出矮矮的圍墻、做成門頭,起到公共庭院的視覺效果。最貼心的是,電動車就在離單元門1米開外,下雨天不會濕鞋回家,也不用擔心車輛被盜的風險,可謂一舉多得。
在朱方路225號、中營等改造后的老小區,道路上的窨井蓋都被涂成了綠色、勾醒目的黃邊。老小區改造潤州片區項目負責人姚遠告訴記者,在做好雨污分流、廢除化糞池、理順地下管網的“里子”工程后,涂色的“面子”工程是為了讓居民,特別是老年居民,注意這些井蓋,防止踏空。僅這個小小的改造,居民們反饋:“你們真是用心了”。如今,這項改造細節已經在市區推廣開來,不少新建小區也采用醒目的勾涂方式,逐個標出各類井蓋。
2019年度我市著力改造的京口閘十八進片區,涉及建筑整治、市政配套、景觀提升三大類共27項內容,增設了整體充電車棚,滅除了雜亂的空中“蜘蛛網”,改造了原有的公共廁所,白墻青磚黛瓦的風格與周邊大西路歷史文化風貌區、西津渡歷史文化街區一脈相承,這個有著三十年歷史的老小區如今改頭換面煥發出全新的光彩。
“植”入文化,
小區品質明顯提升
去年,我市老小區改造中出現了不少新景:西府街雙井路路口的大型玻璃壁畫,展現古西門橋和古運河的歷史風貌。老北門小區“復活”了城墻景觀,新掛了唐宋羅城“定波門”老地名牌;十八進新砌一道長15米、青磚青瓦貼面的景觀墻,鏤空仿古花格窗,明朗雅致的馬頭墻,將該小區日間照料中心與小區內主干道形成自然“隔斷”。特別是這里的一座老舊公廁內部設施提檔,外墻裝飾成濃濃的江南風格,印有“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字樣,可謂是市區老小區中最有文化味的一座公廁。
據市住建局黨委委員、市人防辦副主任戴衛東介紹,鎮江的老小區承載了很多歷史記憶,因此除了公共設施功能性提升外,怎樣在改造時保留、復活老小區原有的歷史信息,注重風貌的協調,從建設、設計到運營維護方面,善待這些非常寶貴的歷史遺產,是需要認真面對的問題。今后,我們的城市建設管理重點更多地會落在存量上,即城市的更新、完善、保護,通過這項工作來提升城市的功能,完善城市的環境,提高城市的品質。
我市老小區改造“班底”中的70后、80后設計師也十分給力,在文化品質提升方面既有傳統歷史的“鉤沉”,也有設計表現形式的創新。如文化墻、鐵藝畫、景觀小品、彩色壁畫等的運用,讓居民看到、感受到、觸摸到文化的氛圍。設計師姚遠還將自己的老小區改造“作品”拍成vlog在網絡上傳播,收到網友上百次點贊,網友留言“這是哪里的小區,這么漂亮有底蘊!”
據統計,去年我市老舊小區改造面積達50.1萬平方米,涉及居民1.49萬人,包括老北門、綠竹巷、剪子巷、石頭巷、十八進、黃山新村、輪聯宿舍等。 (翟進)
責任編輯:董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