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她力量”為南京美麗鄉村建設增添一抹亮色
龍虎網訊(記者 楊帥楠)隆冬臘月,南京美麗鄉村卻是生機勃勃,春夏農場的阿桑用干花做成繽紛的插花、一宅一院的丁老師帶孩子們動手制作創意向日葵、藍卉莊園的張云又研制出了幾款藍莓新產品......一個個心靈手巧的“她”用妙手生出一件件“藝術品”,靠自己的智慧與努力為美麗鄉村增添一抹亮色。
她“產業”:探索“鄉村美學經濟”新模式
“治愈我的,我也想用它來治愈這個世界。”這是阿桑說的話,八年前她靠“花”治愈了抑郁癥,八年之后她想用“花”治愈所有來過她農場的人。阿桑的農場名叫“春夏農場”,在江寧橫溪,就像用“秋冬”為“春夏”儲存能量一樣,“春夏農場”也用“國內首個可移動式花園”點亮了美麗鄉村。
山坡、森林、湖景、草海,漫步春夏農場,春夏植物室、虞美人小館、英式花園、小木屋、奇幻花園......都是由阿桑牽頭和國內多名藝術家共同打造而成的。剛接手這里時卻是一片荒草,作為“花園跨界設計師”的阿桑把這里變成了一個大花園, 同時還引入了住宿、餐飲、花園教室、咖啡廳各個業態,為了讓更多城市里的人更深入了解鄉村,還做了野餐音樂會、花植類藝術節、農場照相館、“成人美愈”、“兒童美育”等主題活動和課程,吸引了來自全國的農場主、家庭女性和生活美學達人等前來學習。
“我想把花園主題游學和鄉郊休閑旅游相結合,讓大家從城市中脫離,回歸大自然中去。”從農場到餐桌美學體驗課,春夏農場玩出了N種花樣,目前已成功帶動周邊村民近20人就業,不僅成為橫溪街道農文旅融合的新名片,也帶動了鄉村振興發展的新局面。
來到南京市江寧區谷里街道的藍卉莊園,張云和她的同事們在忙碌著,為新一年的收獲季做準備,研發部的小伙伴在研發無土栽培藍莓,深加工產品也進入品牌升級階段,新研發的藍莓酵素、藍莓花茶、無糖酒也深受顧客喜愛。
據了解,藍卉莊園2019的豐收季銷售額達240萬,而幾年前的張云還是一籌莫展。谷里土生土長的她做服裝生意起家,2015年回到家鄉辦起了南京富藍特藍莓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藍莓。第一批藍莓苗下地后,技術、土壤等方面的不足給逐夢路上的張云潑了一盆冷水,不服輸的張云并沒有就此放棄,不停地走訪各個藍莓基地,從零學習藍莓種植技術、主動邀請專業人員實地考察、上山下田為土壤改良“方子”。
如今,張云經營的藍莓合作社成為南京林業大學、省農科院、鐘山植物園的試驗基地,此外,善于發現商機的張云還開辟了部分果園供游客采摘,并延伸藍莓種植產業鏈,增加藍莓果醬、藍莓酒等附加值高的產品,還結合特色田園鄉村建設,開展了特色民宿、餐飲休閑、采摘觀光、親子樂園等項目,現有固定、流動、季節員工200余人,也成功探索出了帶動本地村民致富的新途徑。
她“公益”:鄉村兒童全年免費學藝術
“今天是‘又見花開’開業的日子,所以大家可以在花瓶上畫上自己喜歡的花朵!”丁雅萍手拿一幅向日葵創意美術畫向孩子們展示并耐心講解,2020“又見花開公益課堂”也正式拉開了帷幕。
今年是丁雅萍從事美術教育的第十年,周圍人都喊她丁老師 ,像鄰家大姐姐一樣親切的她喜歡老師的身份,更熱愛鄉村自然,喜歡帶孩子們四處采風。丁老師從培訓機構美術老師開始,后來又開了自己的三家美術培訓機構 ,因為熱愛鄉村在鄉伴蘇家理想村開了“一宅一院”民宿。如今在鄉村又有了自己的新摸索——和南京秣陵街道小鎮辦聯手在美麗鄉村觀音殿做了“又見花開”公益課堂,今年每周為秣陵片區鄉村的孩子們免費上一堂美術課,讓鄉村孩子們在課余之外用深度學習繪畫知識,感受藝術的魅力。
在丁老師看來,鄉村的孩子單純、做事情專注。“我們特別在周邊農村家庭走訪,孩子們放學后都沒有事情做,聽說可以和我免費學習畫畫,眼里都有光。”丁老師希望能把多年在教育行業積累的經驗都回饋給鄉村,真正通過一堂堂和大自然融合的美術課程給孩子們帶來改變,也為鄉村帶來藝術氣息。
來到緊鄰大塘金的“薰衣草遇見你”民宿,迎面撲來花草清香,還有動聽的音樂,一場小型民樂演奏會正在上演,琵琶、二胡、曲笛輪番演奏,民宿客人、周邊村民圍坐一旁靜靜欣賞,儼然一幅和諧的新時代鄉村新生活圖景。
民宿的主人叫蔣亞敏,是著名琵琶演奏家,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和朋友來到谷里大塘金游玩,被這里的好山好水深深吸引,蔣亞敏就開了這家以音樂為主題的民宿,民宿之外,平時還有一系列的音樂文化活動,2019年暑假,蔣亞敏聯合谷里街道雙塘社區舉辦了暑期音樂公益課堂,孩子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古箏、琵琶、鋼琴進行學習。
作為一名新谷里人,蔣亞敏積極投身谷里的建設,也一直尋找民宿和鄉村的結合點,藝術是一個很好的介質,公益課堂也是一次嘗試,蔣亞敏告訴記者,“希望借助民宿和音樂的力量,以興趣課堂的形式讓孩子們領略音樂的美,為谷里添人氣和文化氣息,也希望借助自己在文化藝術方面的資源和優勢為美麗鄉村做更多事情。”
她“藝術”: 為鄉村點燃詩意生活
來到江寧鄉伴蘇家理想村,一進村口就可以看到一家“煙囪”樣式的房子,原來這里是祝英昆的“家”,去年她的良竺藝術農場民宿在這里落戶,做了十多年烘焙行業、又熱愛畫畫的她把民宿建成了“煙囪”的模樣,并且充分把烘焙課堂、藝術展和民宿融合,每個月都會做烘焙課程和藝術展,比如意大利藝術家Filippo Cardella的“Take Me to the River”駐地展、中國農村的特展“萬物歡騰”,用一系列藝術展去深挖鄉村生活,喚醒人們對農村的重新觀看,讓人們更加珍惜眼前的田園生活。
中國農村的特展“萬物歡騰展”
在祝老師看來,民宿只是人們來到鄉村的一個入口,通過這個入口可以讓更多的人到鄉村住下來,真正發現鄉村之美和鄉村的價值。而起名“良竺藝術農場”,也希望將藝術如廣袤的農場一樣帶給鄉村無限藝術體驗。
在鄉伴蘇家理想村的另一家“布蘭集”,一定會發現忙前忙后的南西,一會兒教阿姨插花,一會兒做布藝畫,一會招待客人。南西因為與農村土布結緣,做了“吖吥嘻嘀”品牌,又在美麗鄉村開了幾家“布藝坊”,里面擺滿了用土布演繹的玩偶、包包、布藝畫等工藝品。走近看,會發現一個個玩偶做工十分精致 ,這些工藝品都是手工做的,很多都來自在農村生活的阿姨們,她們用瑣碎時間制作手工布藝品,南西的“生意”也很大程度上帶動了鄉村本地婦女再就業。
在南西看來,自己的品牌從城市走到鄉村,也是互相滋養的過程,鄉村的日常都是她創作的靈感,更和街道合作做了系列手作課程,村里的阿姨們上完自己的手工課回家后也開始插花,一輩子從事農業勞作的她們可以再次發現花草的美。而隨著鄉村不同業態的增多,也會給當地帶來除了環境變化之外的生活方式的轉變。
藝術、公益課程、新興農業產業......美麗鄉村建設不是一蹴而就,而在一個個“她”力量的滋養下,美麗鄉村一定會盛開繁花。
責任編輯: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