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通州農業接“二”連“三”, 產業融合做活“金土地”
石港本鄉本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曹衛鋒最近很忙,公司在東社鎮新租500畝地,準備種植蘆筍,由純電商向綜合性互聯網農業公司轉型。“目前我們年銷售額四五百萬元,推出的三四百個品種農產品全部外采,貨源及質量都不太穩定,所以必須建有自己的基地,把農業一二三產融合起來,采用自種自制自銷的方式,實現產業提質增效。”曹衛鋒說。這是南通市通州區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關鍵。通州區跳出“農”字抓農業,用“二產的理念,三產的思維”開發農業,構建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新體系。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季國軍說:“我們以一產為基礎,不斷轉型,發展壯大特色產業;以二產為紐帶,延伸農產品產業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以三產為提升,不斷發展休閑農業,融入農業文化,全力推進鄉村振興。”
在這種方向引導下,目前,全區已建成兩個萬畝省級菜籃子工程基地和兩個省級特色農業示范基地,兩個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一個現代農業示范村和兩個專業村,全區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有130家。
10月10日下午,嘉安食品公司包裝車間內,工人在熱火朝天地趕工,按訂單近期將發一批青刀豆到日本。嘉安是一家集蔬菜種植、加工、銷售、研發于一體的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也是該區6家有自營出口權的農產品出口企業之一,起初只加工冷凍農產品,隨著市場成熟和企業發展,逐漸將三產融合起來,目前在本地擁有種植基地8500畝。公司總經理吳剛說:“產業的融合,保證了貨源及產品質量,從而保障了市場供應及效益。今年以來公司速凍蔬菜已銷售4220萬元,其中出口額達526萬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近10%,預計今年出口額可達900萬美元。”
在嘉安公司等龍頭企業的帶動下,通州區訂單式農業蓬勃發展,企業與農戶建立了穩固利益聯結機制,促進了企業增效、農民增收。在嘉安公司寬敞的廠房中,眾多工人在做著玉米冷凍前的各道工序,一種植戶開車送玉米過來,他們都是附近村民,工人常年在此務工,種植戶則拿到了嘉安的訂單。據不完全統計,該區農業二三產帶動人均年增收超萬元。
在融合趨勢下,通州區發展“互聯網+農業”“農業+旅游”等新業態、新模式,加快培育農產品電商,穩定發展休閑觀光農業。
東社鎮開心田園生態農場就是這種新營銷模式的踐行者,2012年試水電商,去年銷售額逾400萬元,線上銷售占農場總銷售額的四分之一。農場不僅種有各種瓜果蔬菜,還開辟了采摘、燒烤、住宿、餐飲專區,有露天電影、篝火晚會等活動,成為農業休閑觀光的好去處,每年接待游客3萬多人次。
“互聯網+農業”的做法拓寬了該區農產品銷售渠道,不少農業龍頭企業組建專業電商團隊,家庭農場和合作社組團發展電商,一大批電商企業茁壯成長,目前通州區有農產品電商98家,今年上半年銷售1.8億元,預計今年將超百家,線上銷售額超3.5億元。“今年我們還計劃培育5家銷售額超百萬元的農產品電商示范企業,在滬或地級城市發展農產品直營店10家。”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季國軍信心十足地說。
農業一二三產無間融合,讓通州區農村經濟不斷發展,農民持續增收,2018年,全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現價總產值103.46億元,同比增長1.3%,農業增加值58.35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30元,同比增長9.3%。
責任編輯:吳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