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托起群眾安居夢——淮安開啟鄉村振興新篇章
民生乃民之生計,安居乃民之所盼,加快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改善既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近年來,淮安在加快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改善工作中,以推進農村相對集中居住為重要抓手,提前布局規劃,讓廣大群眾過上與時代同步的現代化城鎮生活,實現環境更美、農業更強、農民更富,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推進農村集中居住,提高農民居住水平,與農民息息相關。淮安在加快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改善工作中,堅持系統謀劃、試點先行、保障就業,不僅改善了人居環境,還實現了資源優化配置,為助推鄉村振興,構建布局合理的城鄉空間體系提供了載體。
躍上高樓 開啟美好新生活
中午時分,記者來到淮陰區劉老莊鎮九房安置小區時,村民包士林正在家里忙著做午飯,包士林的妻子說:“以前用柴火灶做飯時,要一個人燒火,另一個人燒菜。費事不說,產生的煙塵飄得滿屋都是,不僅熏人還不衛生。”包士林也在一旁感慨道,“沒搬遷之前,我們住的是土磚墻的房子,現在搬到這,住上了150多平米的兩層小樓,生活水平大大提升了。”
吃完飯后,包士林夫妻倆坐在二樓的沙發上,看起了電視。提起現在的生活環境,老兩口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他們告訴記者,自從來到集中居住小區,日子過得是有滋有味。以前吃完晚飯,由于沒有什么娛樂活動就只能休息。現在,離家不遠處就有跳廣場舞的地方,沒事時兩人也會去跳跳舞,附近學校、衛生院等生活配套一應俱全。包士林的妻子就在附近上班,每天只要幾分鐘就到達廠區,工作生活非常便利。
截至目前,像包士林家一樣,劉老莊鎮已有1200余戶家庭住進了九房安置小區,而在幾公里外的劉老莊雙莊村安置小區,24幢5層樓房已經拔地而起,綠化、管網等附屬設施也在加緊建設中。雖然小區里的道路還略顯泥濘,但不少被安置在雙莊村安置小區的村民按耐不住內心的激動,已經來到居民樓里盤算著自家新房該如何裝修了。
“我準備把地面都鋪上地板,墻也全部粉刷,把房子裝修得漂漂亮亮的,然后買一些新家具,等裝修好了就搬過來。”看著自家的房子,村民王立余滿心歡喜的暢想著未來的美好生活。他告訴記者,自己只補了三萬元就拿到了這么大的一套房子,心里特別高興。這里水、電等設施齊全,環境也好,全村的老百姓都很高興能搬進來,尤其是像他這樣年紀比較大的人,沒想到住磚墻房子那么多年,還能在晚年住上這樣的好房子。
統籌規劃 打造宜居新家園
提升農民的幸福感,不僅要有房住,還要住得好。要真正把集中居住區建設好,打造成宜居家園,就離不開系統規劃。淮陰區劉老莊鎮通過規劃、論證綜合考慮土地利用、城鄉建設、產業布局等各方面,最終確定了主干道連接全鎮兩個集中居住點,道路兩側布局現代特色觀光農業的規劃思路。
淮陰區劉老莊鎮人大主席石華龍介紹,劉老莊鎮計劃設置兩個集中居住點,預計每個集中居住點容納約兩萬人。在建設安置房之前,鎮里就請了專業設計院為整個村莊布局進行整體規劃,充分考慮了老百姓生活生產需要,對小區廣場、綠地、幼兒園包括活動中心都預留了空間。根據規劃,在未來三到五年內,該鎮將實施整體搬遷,所有居民都將實現集中居住。
不僅是在劉老莊鎮,放眼整個淮陰區,今年該區將先后開工建設漁溝鎮臨川人家、笠府花園、徐溜鎮徐溜人家等3個集中安置小區,預計容納3665戶居民。目前,兩鎮正在進行農戶搬遷、農房拆除工作。統一規劃建設住房后,將通水、通電、通天然氣、通網絡,讓農民的生活更加方便,社區還將建設文化活動中心、休閑廣場、圖書館、醫療室等,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住房條件改善了,生活水平也要跟得上,才能真正做好富民文章,在這一過程中,淮安將推進農村相對集中居住與土地規模流轉、特色產業發展相結合,著力落實產業、保障、安置多項政策,把搬遷群眾融入到產業鏈條中,讓農民“富起來”,圍繞集中居住農民關心關注的熱點問題,出臺并落實具體保障措施,讓農民從改善住房條件中得到更多實惠。
全面增收 產業融合新思路
在漣水縣陳師鎮的百藥園里,剪枝工人顏錦明正在修剪玫瑰,他告訴記者,以前在外打工,起早貪黑不說,除了租房費用,存款所剩無幾。自打鎮里規劃集中住房后,他就回到了家鄉,不僅住上了新房,還找了一份家門口的工作。
針對像顏錦明這樣的農民“洗腳上樓”后,土地誰來種、農民靠啥生活等問題,漣水縣陳師鎮給出了一份答案。陳師鎮整體搬遷5個行政村850戶居民,連片整治、全面配套,流轉出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1.8萬畝,建起了百藥園,種植芍藥、丹參、葛根等10多個品種的經濟作物,吸納了兩千多名低收入戶來到園區打工。玫瑰園負責人何文兵介紹說,僅他們的玫瑰園占地面積就達到了320畝,常用工人有二三十人,他們每人每年有兩三萬元的收入。到了采花的季節,還能為周邊的村民提供兩三百個工作崗位。村民們在家門口就業,既得租金又得薪金,不僅幫助低收入人口順利脫貧,也避免了城鎮空心化,確保了群眾“留得住、能致富”。
全景展望 謀篇布局新未來
推進農村集中居住,目的并不是字面上的“集中”,而是要提升農民居住環境,讓他們過上有品質的生活。自2017年11月份啟動農村集中居住工作以來,全市已搬遷農戶22051戶,已開工集中居住點29個,新建成集中居住點4個。
市政府辦秘書二處副處長張耀介紹說,“目前我們淮安已經形成了以市級統籌、縣區主體、鎮村落實的格局,推進農民相對集中居住工作。對不同地區,因地制宜規劃集中居住,確保集中居住科學實用。”此外,在實施試點工作中,各縣區充分尊重農民意愿,采取多種惠民安置方式,確保農民得實惠。淮陰、漣水、洪澤等地還積極創新融資機制,有效解決了居住點建設資金來源問題。
據了解,目前淮安已完成農民群眾住房情況拉網式調查摸底,綜合考慮了規劃、土地、資源、歷史、文化等多種因素,為新建集中居住區規劃布點提供了決策依據。淮安提出,將用五年左右時間,集中精力打造251個農村新型社區,改造提升48個特色村莊,穩妥推進農民按城鎮化規律居住,讓廣大農民群眾過上現代化城鎮生活,確保農村百姓真正享受到鄉村振興的碩果。
同心托起農民群眾的安居夢,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引導下,淮安農房改善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從“有得住、住得好”到“留得住、能致富”,一個個富有歷史底蘊、產業活力、江淮風格的城鎮化特色化集中居住點,正在江淮大地的千里沃野拔地而起,真正實現了讓村民“身在其中,樂享其中”的工作目標。不搞一刀切,不刮一陣風,只有準確把握鄉村發展演變的客觀規律,綜合考慮農民的承受程度、生活習慣和鄉風民俗,切實維護農民的切身利益,才能打造出真正的集中居住“民心”工程。(記者 龔逸群 張迪)
責任編輯:值班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