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地工匠傳幫帶拉動新區“智”造
弘揚工匠精神 厚植工匠文化
吳偉 張燕 路曉明 李明明
近日,記者來到航天海鷹(鎮江)特種材料有限公司裝配車間時,兩位“工匠”王巍和孫建頭碰頭,正在進行精度在0.03毫米以內的制孔鉚接,全國人大代表、“江蘇制造工匠”王巍拿著工具在鉚接孔位上邊比劃邊講解,而首屆“宜地工匠”孫建手提鉚槍,神情專注,聽得入神。本月,孫建將代表航天海鷹赴上海參加中國商飛公司舉辦的技能大賽,王巍正帶他進行加練。
孫建是省技能大師王巍工作室走出的又一位“工匠”,擔任公司裝配制造技術中心裝配小組組長,主要負責C919國產大型客機后機身后段、副翼等重要部段的裝配工作。因為在確保C919大飛機零部件按時交付中作出的貢獻,孫建剛剛被評為鎮江新區首屆“宜地工匠”。
孫建是新區丁崗人,之前一直在本地企業從事機修、裝配工作,2015年才進入航天海鷹,4年不到時間,從普通電氣行業工人成長為高尖端制造業專業裝配師,除了個人努力鉆研,他的師傅“江蘇制造工匠”王巍功不可沒。孫建說,剛進廠時,師父王巍就帶著他練習操作和學習理論知識,王巍特別注重細節,甚至對拿槍的手勢、垂直的角度都有具體要求。
同樣在航天航空產業生產線上成長起來的“宜地工匠”田后清,2013年回到家鄉,在航天航空裝配領域從零開始,一步一個腳印,在美龍航空從普通工人到班組長再到復材車間主任,其中公司省技能大師,“江蘇工匠”湯文輝的傳幫帶作用明顯。田后清說,“工作中有什么問題找大師,他總是第一時間幫助尋找給出最佳方案。”在對一個加油平臺部件鉚接過程中,田后清發現鉆孔后表面摸上去有一點粗糙不平,幾次試下來都是如此。不由分說,田后清把湯文輝拽到車間,現場解決問題。湯文輝到了現場,幾步排查下來,確定了問題所在:鉆孔到底后停留1-2秒的時間,能很好避免表面粗糙不平。問題解決了,兩人都很興奮。
巧的是,王巍、湯文輝都是鎮江新區從外地引進的優秀技術人才,他們都是省級“工匠”,以他們命名都成立了省、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孫建、田后清成長為首屆“宜地工匠”,更是得益于新區對工匠的鏈式培養。
新區總工會主席張紅慶介紹,首屆十大“宜地工匠”主要產生在新興產業和高端制造業中,他們有的是航空航天產業關鍵技術崗位的領軍型人才,有的是各級別大賽比拼出來的標兵選手,他們愛崗敬業,勤學苦練,把嚴謹專注精益求精的精神融入生產的每一個崗位,每個環境,他們是新區高質量發展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力量。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新區人社局局長徐子榮認為,所謂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同時又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新區正下大力氣補齊政策鏈,拓展人才鏈,延伸智造鏈,做強產業鏈。“宜地工匠”評選表彰活動,就是要在全區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培育眾多“宜地工匠”,打造 “新區制造”品牌,不斷推動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鎮江新區高度重視技能人才培育,出臺系列政策大力培育工匠精神、扶持新區工匠,在剛剛發布的2018年鎮江“金山英才”高技能領軍人才計劃中,新區入選4人,占比36.4%,獲得70萬元資助,連續二年位列全市第一。
責任編輯:費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