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港務集團: “大船時代”服務經濟新發展
本報記者 司馬珂 曾海蓉
江河交匯,潮起云涌。
2018年1-7月份,鎮江港務集團再呈亮眼業績:集團完成吞吐量4977.4萬噸、自然噸2793萬噸、海輪量2760.8萬噸、外貿量1523.5萬噸、集裝箱量25.3萬標箱,同比分別增幅29.7%、25.2%、24.8%、19.2%、8.3%;總收入達到5.68億元,同比增幅25.9%,集團發展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面對嚴峻的經濟形勢,鎮江港務集團為何能逆勢上揚?集團強勢崛起的背后,其經濟邏輯是什么?
“新坐標下,對港口經濟的再認知,是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起點。”這是鎮江港務集團的回答。定位新坐標,走出新天地,鎮江港務集團正勵精圖治開創港口發展的新格局。
鎮江港務集團是鎮江港的龍頭企業。目前鎮江港務集團有生產性泊位29個,其中萬噸級泊位就達13個。以鎮江港務集團為主體的鎮江港,也是全國43家主樞紐港之一。統計顯示,目前鎮江港務集團已經成為長江最大的鐵礦石中轉港和非主流鐵礦石最大貿易港、長江最大的化肥出口港、全國最大的元明粉出口港和長江重要的煤炭中轉港、全國最大的鉀肥進口港、長江最大的硫磺進口港、全國最大的木薯干進口港、長江最大的鋰輝石進口港。
“在變化中找到自己的坐標,我們要打造功能齊全,精致卓越的區域樞紐港。”這是港務集團發展提出的新目標。
港口經濟是樞紐經濟,鎮江港的直接經濟腹地就是鎮江,鎮江經濟的發展與港口的發展相輔相成。今年上半年數據顯示,鎮江港務集團10%的主營業務是服務于鎮江地方企業。同期全市進出口總額達59.8億美元,其中通過鎮江港務集團的進出口額占總量的70%-80%。
事實上,自建港以來,鎮江港的發展就已與鎮江的地方經濟融為一體。“鎮江港是鎮江經濟發展的優勢”,因為有了大港碼頭,才有了新區沿港口布局、星羅棋布的企業,因為有了大港碼頭,鎮江才成為一類開放口岸,眾多企業碼頭和業主碼頭,可以搭上順風船,享受更為低廉的開放成本和物流成本,正是鎮江港這個支點讓鎮江產業經濟沿江而聚,形成通江達海的增長極。
“雖然我們有自己的碼頭,但有一些貨種走大港碼頭成本會更低。”因為算了經濟賬,我市一家造紙龍頭企業每年約15萬標箱貨品經過鎮江港務集團中轉。
我市一大型化工企業相關負責人坦言,當初企業選擇落戶鎮江,就是因為這里有港口,“我們需要的原料品種很多,僅靠企業碼頭或業主碼頭,滿足不了運輸需求。”
“沒有鎮江港,我們進口的卷鋼,就必須從上海港運過來,這一段距離的物流成本至少要上漲一半以上。”我市一制造企業負責人說。
近年來,鎮江港務集團專門對9號泊位進行改造,以服務鎮江新區的道達爾、科氏瀝青、新越瀝青等十多家企業,為企業瀝青出口創造條件。
鎮江港務集團副總裁魯運生告訴記者:業內測算,類似于鎮江港這樣的港口,對當地制造業可以產生1:12.5的拉動作用。目前,鎮江港務集團旗下碼頭使用的岸線資源占有全市可使用岸線的十分之一,而貨物吞吐量占到全市港口吞吐量的6成以上。
近年來,隨著長江經濟帶等戰略效益顯現,鎮江港的發展迎來更大的市場機遇。作為長江岸線的重要港口,其樞紐地位被進一步強化,對經濟的影響力是更上一層樓。魯運生分析認為,下一步長江沿岸許多資源割據分散、利用率不高、產能低下的碼頭將面臨洗牌,鎮江港務集團必須抓住這一輪發展機遇。
“相比沿海港口,鎮江港是開普船進江的最后一港,離終端客戶更近。”魯運生說,“鎮江港上可以通皖贛鄂川渝,下可以直接出海,無縫連接覆蓋長江中上游,已成為長江中上游重要物資的進口港和產品的出口港”。
而鎮江港務集團的輻射能力更是覆蓋到全國。“鎮江港是全國最大的化肥出口港,服務國內多家重點化肥企業,這些企業的原材料從鎮江港進,產品從鎮江港銷往全國各地和出口其他國家,出口占有全國六成以上的份額。”魯運生介紹,長江沿線布局大大小小的鋼鐵廠,鎮江港還是這些鋼企原料堆存的重要基地。
7月25日,中交二航局三公司制造的第一批盾構管片,從鎮江港揚帆起航出征孟加拉國。鎮江港務集團大港分公司總經理王標介紹,雖然作業難度大、費用不高,但為了服務地方經濟,支持企業走出去融入‘一帶一路’,鎮江港義不容辭。
責任編輯:費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