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市區7個“地塊”改造確定
棚改、老舊小區改造兩個“三年計劃”開啟
3月30日召開的市區棚戶區和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會議上透出信息:從今年開始,市區啟動棚戶區改造和老舊小區改造兩個“三年行動計劃”。今年實施改造的共有7個“地塊”——恒順北地塊、何家灣等棚戶區改造項目;大市口西北、同德里山巷、中營、朱方路、九里街等5個老舊片區改造。
一直以來,棚戶區改造、老舊小區改造普遍受到民生關注。統計數據顯示,2013-2017年,市區共完成棚戶區改造64000余戶,改造面積780余萬平方米;2005-2017年,我市累計投入3.1億元,對白蓮巷、桃園、王家灣等68個老舊小區、562萬平方米老舊建筑進行綜合整治(平改坡及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約34萬平方米),受益人口達到25萬人。我市編制了城市棚戶區(危舊房)改造規劃,每年的老舊小區改造工作都與物業提升改造、海綿城市建設等專項計劃統籌考慮,相互融合。
市政府明確,從今年起,市區棚戶區改造和老舊小區改造兩個“三年行動計劃”開啟。棚戶區改造的主要內容是對棚戶區內的破舊房屋實施征收和搬遷。老舊小區改造根據片區的不同,改造內容各有側重。
市民較為關注的今年5個老舊小區改造“點位”和內容具體為:
大市口西北片區重點改造宋官營、斜橋街、仙鶴巷、環球花苑四個片區。主要是按照特色彰顯、文化傳承、氣氛濃郁的目標和“一街一策”的原則,實施中心城區復興改造,充分挖掘街巷歷史文化內涵,結合已經形成的街巷氛圍,將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充分融合,將大市口西北片區打造成交通便捷、環境宜人、設施完善、安全有序的活力多元示范街區。
同德里、山巷東片區主要是結合歷史建筑保護,實施漸進式更新,拓寬巷道,改善微循環,美化街巷環境,更新改善街區內市政、環衛等配套設施,將該片區改造成配套完善、環境優美的傳統風貌居住區。
中營片區主要是融入適老住區的建設理念,增強片區功能,完善慢行系統,實行停車場和無障礙改造,優化景觀環境,將該片區打造成安寧、優美、有文化內涵的適老宜居社區。
朱方路片區主要是實施雨污分流,改善停車條件,提升環境質量,滿足居民對公共開敞空間的需求。
九里街片區主要采用常規改造模式,重點以排水整治、基礎設施完善、微環境改善等為主。
據了解,市住建部門將牽頭優化棚戶區改造、老舊小區改造的規劃設計。如,棚戶區改造將綜合考慮征收拆遷、解危搬遷、老舊小區整治等因素,通過改造,進一步完善區域內基礎配套設施功能;棚改安置房建設應適當超前,做到建設規模與征收拆遷計劃相對應、建設位置與棚改地塊相對應、建設戶型與征收拆遷需求相對應、建設品質與周邊商品房標準相對應。
老舊小區改造則樹立“共同締造”的理念,堅持以人為本的思路,實行設計師負責制,按照“一區一策”的原則,廣泛征求小區居民的意見,確保設計方案科學化、人性化,真正打造一個“活”的社區;結合城市“雙修”,著力完善小區基本功能,分期分步驟地完成平改坡、平改綠等工作,充分挖掘并彰顯老舊小區的歷史文化內涵,將老舊小區所在的片區打造成安寧、潔凈、優美、祥和、人們詩意棲居的溫馨家園,讓城市社區也能記得住鄉愁。(陳生 翟進)
責任編輯:費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