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挑戰外科禁區的李巧玉
金山網訊 誰都知道,神經外科手術,就是在人的大腦里面動刀,想想都是危險重重,不過,有一個地方則是禁區中的禁區,就是腦干,這個部位堪稱“大腦的司令部”,有著很多神經傳導束和重要核團,既管手腳能不能動,也管面部所有神經,最最重要的,還管呼吸和心跳,手術過程中稍有不慎,患者可能就下不了手術臺。因此,以往腦干出現問題,通常只能保守治療,或者說“聽天由命”。而市一院神經外科主任李巧玉偏偏勇闖這個禁區。
去年年底,市一院神經外科收治了一位年僅20多歲的小伙子。小伙子患的是多發海綿狀血管瘤,其中在腦干中心部位一個直徑2.6厘米的瘤破裂出血了,導致出現昏迷不醒、呼吸困難、癱瘓等癥狀,命懸一線,手術是保命的唯一辦法。這個手術的難度極大,海綿狀血管瘤“扎根”部位特殊,整個鎮江市都沒有相關手術先例,江蘇省內也無類似手術報道。面對這種沒有任何經驗的情況下,李巧玉知道,手術風險極大,手術成功率不是0就是100%。
手術做不做?!禁區闖不闖?!望著病人年輕的臉龐因病痛變的“猙獰”,面對家屬絕望中帶著期盼的眼神,再憑借著多年來成功的顱內手術經驗,正可謂:藝高人膽大!李巧玉拍板,“闖一闖禁區,全力保住這個小伙子的命!”
術前,李巧玉聯系病理科、麻醉科、醫學影像科等多個科室聯合會診,對術中可能存在的意外、術后并發癥、術后護理等進行多番研討,并制定多套方案,最大限度確保手術安全。手術中,面對可能發生的危險,李巧玉沉下心來,用高于普通醫生兩倍的高倍顯微鏡,一絲不茍、耐心而又細致地將腫瘤從蜘蛛網一樣的神經、血管旁慢慢完整剝離,動作既嫻熟又小心,每一個步驟、每一個動作都是那么謹慎。
手術結束當天,病人就蘇醒了,手腳能動,面部神經完好無損。
“今天家人攙我下來走過,吃飯說話也不流口水了,真的很感謝。”術后22天,小伙子看上去恢復得不錯,已經能下床行走,拉著李巧玉一個勁兒的感謝。
就在打破腦干手術禁區之后的一個多月里,李巧玉又成功闖過了一個8公分腦腫瘤手術禁區。這次手術,腫瘤大不說,長的位置很麻煩:在后顱凹橋小腦角,這個地方有大量的后組顱神經、重要的大血和生命中樞-腦干等,這些結構因受到巨大腫瘤的壓迫、侵潤而發生嚴重移位、變形或包裹,使手術變得極其困難。一句話:一般人不敢動這個手術。即使大醫院,人家也不肯冒這個風險。可李巧玉二話不說,接下了“禁區戰書”。
臘月27日,人們忙著過年的時候,李巧玉和助手們從早上8點一直做到深夜12點,創下了他本人一臺手術的時間之最。同時,手術取得圓滿成功,病人沒有留下任何后遺癥,創造了神經外科手術的奇跡。當省里的同行得知這一消息后,都驚訝地稱贊李巧玉了不起。
這一場場“挑戰禁區”手術讓人明白,很多時候醫生選擇承擔著巨大生理和心理的雙重壓力去為病人爭取那渺小的,可能只有1%的機會,追求的不是眼淚,不是感激,而是保全患者的生命和他們的家庭,是時刻把患者放在心尖兒上的醫者信念,再加上對自己技術100%的信心。
就像李巧玉,他之所以敢挑戰禁區,憑的就是對自己仁心和仁術的自信。神經外科手術講求的就是“巧”和“精”,為了讓自己的手更加靈活,他平常沒有事的時候,就用醫用鑷子撿芝麻,雙手各捏一把鑷子,將桌子上散落的芝麻撿起來;他還用醫用磨鉆磨生雞蛋,鍛煉手上的力度感,他常常把生雞蛋的外殼磨掉了,露出雞蛋內殼的一層薄皮,整個雞蛋還完好無損。通過刻苦訓練,他練就一雙能左右開弓的巧手!可別小看了這個功夫,當進行顱內手術時,有些靠右的角落,必須從左邊展開,他的左手能夠靈活操作,就派上了用場。(解敏 方文雅)
責任編輯:殷蘭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