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I“金標準”鑄就“金招牌”
??? 市一院兩輪參評,六年“自找麻煩”,成為全省首家通過JCI認證的公立醫院。
。 一本沉甸甸的證書,從美國國際醫療機構評審聯合委員會總部寄來,送到了市第一人民醫院院長朱夫的辦公桌上。此時,69歲血透病人陳先生,坐在醫生面前,如六年前第一次“上機”一樣,重復姓名、年齡、病史;而他看不見的反滲水,也已通過三級監測。來自連云港第一人民醫院的考察小組成員,則端著相機猛拍老陳隨身帶的“藥牌子”,把“不讓患者接觸藥品”的做法作為經驗帶走……朱夫拆開信封,“恭喜通過JCI認證復審!”以高分通過最能代表醫院服務和醫院管理國際水平的第五版JCI復審,成為全省首家通過JCI認證的公立醫院,六年參評之路歷歷在目,也令他陷入思考,“JCI標準近乎吹毛求疵,其內涵只有一條:提升醫療質量、保障患者安全。實踐證明,這樣的醫療服務,我們可以提供給患者!”
引入千條“洋標準” 一年洗手花了上百萬
JCI標準是國際公認的醫療服務標準,代表醫院服務和醫院管理的最高水平,被稱之為“金標準”。即使在美國,也僅一半醫院通過認證。2011年,市一院率先在全國三級綜合醫院中啟動這項認證。
“采用JCI標準的意義在于,最大限度地實現醫療服務‘以病人為中心’的宗旨,并建立相應的政策、制度和流程,鼓勵持續不斷的質量改進,規范醫院管理,為患者提供安全、優質的服務。”醫院副院長錢煒坦言,JCI是“洋經”,國內的三甲醫院評審更偏重于醫院的公立性、醫療技術、設施設備以及醫院的整體發展水平,不過,從近年的情況來看,國內評審標準也逐漸向JCI標準靠攏。
一院引入“洋標準”如何“自找麻煩”,要從洗手說起。骨科主任謝軍曾赴美國進修,對“手衛生”深有感觸,“美國的醫生愛洗手,每查一個病人就洗一次手。這個細節,多少讓我們國內的醫生有些尷尬,真的做不到!”JCI包含287個認證標準,共計1145個衡量要素,尤其注重醫療服務中的細節,“醫生查房時,查一個病人就要洗手”就是其中一條。事實上,一院的手衛生一直走在全省前列,但對照金標準,卻有一截差距。
“我們從宣教開始,加大投入,突出手衛生。每年僅洗手液的費用就上百萬元。”錢煒介紹,看似不起眼的改變,帶來了實實在在的變化,目前國內大多數醫院的手清潔率為40%,一院達到80%以上,院內感染率明顯下降,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就從原先的15人/千床,降至3人/千床。
“從關注細節,到全流程監控,根本出發點都是為了提升醫療服務的質量和保障患者安全。”在外國專家眼中,一院在全省率先啟用的靜脈輸液配置中心,很好地詮釋了這些關鍵詞。
處方傳輸到靜配中心后,就像進了“密室”。輸液在潔凈度為最高等級的“流水線”上,至少經過藥師的三次審核,才能安全“下線”,從藥品傳出窗口進入門診、病區……“靜配中心2013年啟用,37名藥師負責審核處方,包括長期和臨時醫囑。”靜配中心負責人蔣錦玉介紹,目前,藥師對輸液合理性的干預率,從起初的3.8%降至0.08%,最大限度地保證患者的用藥安全。
復審當天的一起突發事件,也讓吹毛求疵的洋專家豎起了大拇指。
“影像科藍色事件,影像科藍色事件……”醫院的廣播響起,三分鐘內“24小時生命救援隊”到達事件現場。此時這名碘過敏患者,已經過影像科醫護人員的有效急救,過敏癥狀得到緩解,避免了休克的發生。“實戰背后是每月一次雷打不動的演練,看不見的投入,都是為了患者的安全和健康。”影像科主任單秀紅介紹,2011年開始以他們科室為試點,由兒科、急診、重癥醫學科等科室的醫務人員組成24小時生命救援隊,隨時待命,參與處理醫療、非醫療區域出現的呼吸、心跳停止事件,截至目前有效處理20起藍色事件。
醫院院長助理毛鎮偉介紹,按照JCI對醫院環境、設備、醫療服務、醫療安全等方面的要求,醫院每年專項投入達到千萬元左右。
帶來一連串變化 藥瓶子換成了藥牌子
下午一點半,老陳“上機”做血透。他隨身帶的“藥牌子”,引起了連云港第一人民醫院考察人員的興趣。
“原來是帶著藥瓶子來回跑,醫生說要低溫保存,回家就塞冰箱,也不知道管不管用。”老陳說,現在“人藥分離”,他省心、放心,“我見過醫院儲存藥品的冰箱,都掛著溫濕儀。”
老陳的直觀感受,正是來自JCI認證帶來的直接變化——以患者為中心,提升醫療質量和安全。
血液凈化中心護士長劉曉嫻的手機,24小時與護士站的冰箱綁定。“一旦溫濕度異常,我的手機就會收到報警提示,第一時間處理,保證患者用藥安全。”她說,其實安全醫療背后,還隱藏著一支龐大的隊伍,比如市疾控中心、院感中心、血透中心形成三級監控,保證水質安全,并且每月進行水質量演練;后勤保障兩路供電,保證出現停電等突發狀況時,血透病人可以安全“下機”。
“陳叔,天氣熱,飲食要注意啊。最近你的‘水’控制得不錯,繼續保持!”4個小時的血透結束,劉曉嫻又向老陳重復了一遍注意事項。“記住了,放心吧!”老陳已經對就醫流程了然于心,“‘上機’前,醫生根據跳出來的電子病歷,對我的病情進行評估,下了醫囑。”
這張“跳出來的病歷”,正是信息化改造的成果。針對就診超過20次的慢病患者,系統自動彈出電子病歷,打破了各科室之間“信息孤島”的狀態,通過強化醫療連貫性,提高質量和安全。錢煒補充,不僅如此,這雙智慧之手已從院內延伸至院外,“針對門診患者的危急癥報告,系統會自動‘報警’——我們通過公安系統來追蹤病人信息,提醒、幫助及時就醫。”
JCI帶來的變化幾乎遍布每個就醫環節。前天剛動過手術的王阿姨,右肩上手術位置的記號還在,“這可是JCI的標記!”骨科一病區護士長真啟云和她開玩笑。“醫生、護士長一個比一個細心,再三確認身份、手術位置。特別是手術前,讓我參與到手術方案的制訂中,醫生用模型演示手術過程,心里有了底!”王阿姨是東北人,快人快語把醫護人員夸了個遍,也用她的真實感受詮釋了JCI標準帶來的醫患和諧。
掀起“質量文化” 護士搞科研發明“神器”
王阿姨躺在病床上,腋下夾著的黑色枕頭特別顯眼。
原來,這個小枕頭正是骨科護士自主研發的“肩關節外展支具”,幫助肩關節鏡術后的患者,提高康復功能鍛煉達標率。這一“神器”已獲得國家實用型專利認證。值得一提的是,以它為創新內容的品管圈,也榮獲了“第二屆全國品管圈大賽”一等獎。
品管圈作為全面質量管理的重要工具,已然成為這場“質量文化”的主角。這兩天,真啟云和骨科一病區的同事們忙著“第四個圈”的揭題。“大的主題和方向不變,仍然是圍繞臨床病人在康復過程中常出現的問題,以創新思維實現護理質量的持續改進。”她介紹,此次他們將重點放在“降低住院病人負壓封閉引流術后管道堵管發生率”,“圈員”也從原先的同科室醫護人員,拓展至和相關科室互動,掀起“質量文化”。
“擯棄處罰,鼓勵主動報告不良事件”,也是此次復審時的“加分項”。
“醫療不良事件的發生,雖有一部分原因來自個人的疏忽或技術,但大部分原因來自長期潛在于整個系統中的失誤,是因為系統、程序、工作環境的疏失。因此,安全醫療環境的建立應該擯棄苛責個人,應致力于改善系統。”錢煒說,這就是“乳酪效應”,如果一塊乳酪出現一個個小洞,當洞同時出現且過多時,會讓乳酪倒塌,要避免乳酪效應,就該正視每個環節、細節中的小漏洞,鼓勵上報不良事件,作為質量文化的一部分。
“如果說第一輪參與JCI評審,還處在‘頂層設計’階段,那么復審之路,已把JCI理念滲透到了一線科室,用‘一切圍繞病人’的全員參與度,贏得病人的滿意度。”在朱夫看來,以JCI為抓手,推動制度建設,進而形成質量文化,讓“提供最有效的醫療服務”成為醫護人員的自覺行為,這也是公立醫院改革的意義所在。(記者 朱婕)
責任編輯:蘭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