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感謝信牽出的醫改故事
??? 丹徒區上黨鎮盤榮村村民王家令今年83歲。他已經記不得能看清楚報紙上的字是多久前的事情,但3個多月前,原本被村民誤認為是“騙子”的康復眼科醫院的醫生,為他摘除了眼疾。昨天上午,他向前來看望自己的醫護人員“炫耀”起了好視力:“治好了,能讀書看報呢!”
開心的不止王家令一人,同村27名老人享受減免優惠接受了手術治療,都“看清楚了世界”。老人們告訴記者,重見光明讓他們和家人一起甩掉了包袱,身心得到了“大解放”。村里細心的退休老教師梅金輝看在眼里、記在心上,“醫院上門義診,安排了兩輛專車免費接送老人,周到熱情深得民心,有的老人講,‘手術復明后,今年9月3日大閱兵在電視上看到了,這是我的幸運,內心非常高興’……”老伙伴們手術后的一周,老金給醫院和市領導寫去了感謝信,感謝他們為農村的貧困患者送去光明。
患者給醫院寫感謝信,算不上新鮮。但是,對于我市第一人民醫院和康復眼科醫院的工作人員來說,這封信的分量不輕,并足以令他們激動。
“轉變體制和機制,引入先進服務理念,為患者服務、讓患者滿意!”康復集團黨委書記、院長朱夫把群眾滿意度作為是檢驗醫改成效的金標準,透過這封信,也增加了他通過改革惠民的信心。
2014年,市第一人民醫院引入民營資本,與廈門大學附屬廈門眼科中心集團合作,按照三甲醫院標準建立了我市首家眼科專科醫院。放眼周邊,這樣的成功案例并不多見,也就意味著邁出多元化辦醫的新步伐需要更多勇氣和汗水。
事實上,這已然是一條惠民之路。康復眼科醫院院長石春和翻開了一本厚厚的冊子,清楚記錄了醫院“掃盲辦”4個初篩小組每天的腳步,“每天兵分四路、一組三個人帶上設備,深入社區、農村做眼健康篩查,鎮江的邊邊角角都跑過。”
7月15日,“掃盲”小分隊把義診送到了地處偏僻、老年人居住密集的盤榮村。經過初篩,王家令和另外60多名眼病患者,被醫院派去的專車接到了城里治療,未患眼疾的梅金輝隨車同行。“說實話,我是不太放心,跟來看看。都說老人好騙,義診、車接車送,真能有這樣的好事?”老人告訴記者,進了城、到了醫院,看到先進的醫療設備,醫護人員耐心細致做檢查、宣教,他的心定了,還用手機翻拍了醫護人員的照片,“他們的精神值得發揚。”
經過石春和等眼科專家的檢查,27名老人接受手術治療,并享受費用減免優惠。“農村老人生病,大多數是能拖就拖,一是進趟醫院不容易,二是怕花錢,也花不起錢。”梅金輝在感謝信中這樣寫道,“面對實際,我們農村(人)考慮不到的,醫院想到了,安排兩輛專車免費接送,幫忙去當地醫院辦理轉院證明,給有經濟困難的老人減免手術費……”
“堅持公益性是原則!”朱夫解釋道,康復眼科醫院作為多元化辦醫的產物,它身上的公益性體現在——服務好、收費不貴、公益活動多,并且已有體現。
石春和又提供了一組數據:今年年初,康復眼科醫院與市老齡辦共同啟動“眼健康助老行動”,醫護人員足跡遍布大街小巷、村村落落,為老年人免費眼健康篩查、提供白內障防治建議。截至目前,該院已派出醫護人員義診近千次;全免費救助貧困患者205例、免除費用120多萬元;享受部分減免手術費1200人次、為患者節約60多萬元;免掛號費13000多人次,優惠來院患者150萬元。
“我們都是享的改革的福啊!”76歲的李智勇是盤榮村老年協會的負責人,在村里德高望重,昨天他受村民委托,進城向石春和及醫護人員表達謝意。老人口中的“改革”,不盡是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但作為醫改的直接受益者,他的話沒有錯,臉上的笑容也在印證他的感激是真的。(記者 朱婕)
責任編輯:蘭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