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顫——勿以常見失之重視
??? 市第一人民醫院心內科 主治醫師 真亞
心房顫動(房顫)是臨床中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約占所有住院患者的1/3。近幾十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及心血管疾病發病率的增加,房顫的發病呈增長趨勢。雖然,不少市民知道這一疾病,但真正認識、了解且重視這一疾病的并不多。
為何要重視房顫這一疾病
在醫學界,有一位老專家,在參加心血管全國年會時說道:“我也有房顫的毛病,一直在吃阿司匹林,雖說指南推薦華法林,但我現在控制得不錯嘛”。誰知話音一落,也就半年時間,老人中風了,一年多之后去世了。殊不知,阿司匹林作為一種抗血栓藥品,療效只有30%,遠遠差于華法令的抗栓效果。老專家如此,普通市民更是如此。
有的房顫病人沒有心慌、胸悶、氣短等常見癥狀,就不重視,這樣的情況不少。在臨床上,經常有類似的病例出現,房顫血栓脫落至心臟造成心肌梗死,血栓脫落至腸系膜血管導致腸系膜血管栓塞,血栓脫落至腦血管、腎動脈、脾動脈的情況也是比比皆是。這些情況的出現,究其原因,都是房顫惹的禍。房顫不僅心跳有時快,有時慢,有時又很亂,還會造成心臟功能下降、腦梗死、其他動脈栓塞等并發癥,帶來致殘、致死的嚴重后果。研究發現國內住院患者房顫的腦卒中發生率達24.8%,且有明顯隨年齡增加趨勢。
怎樣做好心房顫動的防治
鑒于我國經導管射頻融房顫技術尚未普及,藥物治療仍是絕大多數房顫治療的基礎。
房顫的藥物防治包括:預防血栓栓塞、控制心室率、轉復房顫并維持竇性心律。預防新發房顫或房顫復發的上游治療,即針對房顫病人的一些基礎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心力衰竭及高膽固醇血癥等,在治療中,選擇一些藥物,可有助于預防患有這些基礎疾病的病人新發房顫或房顫復發。
正常的藥物治療是一方面,就像瓶子和瓶塞的關系,瓶塞有方形、圓形、橢圓形,是否適應瓶子說不好,也就是說,維持正常心律的藥物治療有效率較低,而且只能是服藥有效,停藥則復發率很高。另一方面,近年來,隨著心房電重構、結構重構、神經重構等房顫發生與維持機制研究的進展,導管治療消融在治療房顫中的地位不斷提高,房顫導管消融維持竇性心律手術,對病人更加有利。房顫消融術后的研究揭示,陣發性消融患者消融后可以降低房性心律失常的發生、心臟復律以及住院治療的需要。指南和專家推薦:對于癥狀性的各種房顫,導管射頻消融術均可作為一線治療。
但是,房顫導管消融手術治療對醫生技術、設備要求都很高。我個人經兩年半的專業培訓,做的這類手術總數已有400多例,在國內專家眼中,手術水平位列國內前30人。
心房顫動治療的前景展望
目前我國預防房顫血栓的藥物有不少,抗血栓效果有的僅有30%,比如阿司匹林,有的能達到70%,比如華法令,還有新上市的達比加群,但后者屬于進口藥,是更新的一類抗血栓藥物,目前,這個藥物尚未國產化,價格昂貴,服用達70元/天,還沒有廣泛應用。
對于抗凝藥物治療,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吃多了容易出血,吃少了容易達不到效果,需要定期就診復查抗凝血效果。對于不愿意做導管消融手術、抗凝藥物治療效果也不好、或者不能耐受抗凝藥物的患者,還可以運用左心耳封堵術預防血栓。
因而,有基礎疾病的患者,特別是老年人,平時要注意房顫這類心律失常。如果一旦出現房顫問題,患者需要向專科醫生仔細咨詢,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更加有針對性的治療。(孫霞)
責任編輯:蘭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