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新醫改”著眼資源均衡
??? 基層醫改重在資源均衡。昨天,《人民日報·兩會特刊》“連線基層改革”欄目刊登全國人大代表、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楊省世的訪談文章,亮出鎮江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最新思路。作為“兩江試點”之一(兩江即江蘇鎮江、江西九江),從1994年就出發的鎮江醫改,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如今,這座城市的新探索,為全國深化醫改又提供了怎樣的樣本?資源均衡化的醫改路徑,已兌現成老百姓何等的健康實惠?記者進行了走訪。
??? 昨天上午,潤州區黎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內一派繁忙,幾乎每個診室門前都排著隊。在康復科,候診患者尤其多,他們絕大多數屬于慢性病人。“去年底我中風送進康復醫院搶救,本來要在那邊住一段時間院的,后來聽說這邊條件也好,就來這里康復了。”患者朱先生說。事實上,以前會選擇進大醫院的患者回流,是這家社區醫院忙碌的最主要原因。
??? “我們現在的很多硬件設施,特別是住院條件,真的不比大醫院差哪兒去。”黎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欒立敏說。作為2012年新建的社區醫院,黎明社衛中心有著樣本意義上的“標準配置”,堪稱我市新醫改理念的產物。除了科室齊全、設施完善外,醫院的醫護實力也很過硬,服務著周邊近5萬名居民。欒立敏介紹,目前中心日接診量約在500人次左右,去年全年的接診量超16萬人次。
??? 社區醫院不復曾經的門可羅雀,也得益于其與大醫院之間良好的分工協作。欒立敏舉了個例子:77歲的楊淑敏老人年前住進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病情穩定后下轉到社衛中心。春節前老人出現咳嗽癥狀,又被上轉至市一人醫老年科,2月9日再回來。轉來轉去麻不麻煩?很順暢。因為黎明社衛中心和市一人醫早已建成聯合病房,設有綠色通道,無論上轉還是下轉,一個電話救護車就到,到了醫院直接進病房。“這種流暢的‘分工協作、雙向轉診’,實際上實現了醫療資源在大醫院和社區醫院間的動態調配,進一步推動了資源均衡。”
??? 在市政府副秘書長、市衛生局局長林楓看來,壯大社區醫療服務實力、推動醫療資源的均衡化,既是改革先行者的探索之舉,更是“問題導向”下鎮江醫改的必由之路。“2009年,全國新醫改的基本精神是‘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但我們基層社區醫療的改革,從2006年就開始。”
??? 林楓介紹,1994年開始的“兩江醫改”,讓鎮江建立了一套覆蓋全民的醫療保險制度。但如何把醫療保險變成醫療保障,還缺一套行之有效的服務制度。“當時我們發現,面對老百姓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需求,醫療資源除了凸顯不足外,更大的問題還在于配置不合理。突出表現為,資源過度向大醫院集中,患者不論大病小病都涌向大醫院。”
??? 如何更合理地配置資源?從這一年起,我市大力開展社區醫療服務的能力建設:撤銷區級醫院改為社衛中心,改革社區醫院的基本藥物制度,完善其基本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功能……2009年,“新醫改”啟動后,鎮江更以公立醫院改革為主切口,將城區7家醫院組建成兩大醫療集團,全面托管18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同時開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標準化建設,通過價格、制度杠桿,讓“患者進社區就診有實惠,大醫院扶持社區醫院有好處”。
??? “在制度設計層面,如今我們‘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就醫模式已基本形成;反映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就是出門就能既方便又放心地看病。”林楓說。(記者 孫霞 梁和峰)
責任編輯:蘭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