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首例雙側腦動脈瘤夾閉術在市一院完成
??????? 金山網訊 “這是鎮江市第一次成功實施的夾閉雙側腦動脈瘤手術。患者現在已經回家休養了,出院時,患者神志清醒。對一個腦部存在兩顆‘不定時炸彈’的患者來說,術后能達到這樣的效果,是值得慶幸的。”昨天,上午剛剛完成一臺腦部手術的市一院神經外科主任李巧玉,回憶著為治愈這位患者,在手術臺上待過的3個多小時光景。
??????? 冬季,是心腦血管疾病高發的季節,11月份以來,李巧玉和他所率領的醫生團隊,幾乎每天都要做3臺以上的手術,其中有不少屬于急性發作后的緊急救治。而他所說的這位左右半腦都長有動脈瘤的患者,就是在右腦動脈瘤破裂導致蛛網膜下腔出血后,從當地醫院送到市一院搶救的。
??????? 這位患者姓黃,是位已經63歲的女性。病案記錄上顯示,患者“因突發性頭痛伴昏迷7小時入院,入院7小時前無明顯誘因情況下突發頭痛,呈爆炸性頭痛,伴有惡心、嘔吐,嘔吐呈噴射狀,隨后出現昏迷”。經過頭顱CTA檢查,病因被找了出來。檢查提示:雙側頸內動脈-后交通動脈瘤。
?????? “這是一個少見的病例,兩側大腦里都有動脈瘤。不過,以前我們也治愈過顱內有9個動脈瘤的案例,但對這位患者而言,由于一側動脈瘤已經破裂,所以手術的難度非常大,同時,手術的時效性要求也非常高。”李巧玉說。
??????? 在醫學上,顱內動脈瘤被稱為“不定時的炸彈”,無論是否有明顯誘因,都可能隨時破裂,導致顱內出血,如果出血量大、診斷不準確、搶救不及時,將會在極短時間內危及生命,“一些患者,還沒來得及送到醫院,就已經離世了。這種病征是非常兇險的”。
??????? 然而,許多市民并不清楚自己顱腦內是否埋著這種“不定時炸彈”,于是,到了冬季,由于氣溫的降低,一些有高血壓、高血脂等基礎疾病的市民,往往存在動脈瘤破裂的風險。“事實上,在常規的身體檢查中,確實很少會有人關心到大腦血管的檢查,而且這種檢查也是需要對血管進行造影檢查的,也就是這位黃姓患者術前確診的CTA檢查。當然,還有目前被全球譽為‘金標準’的DSA數字減影檢查。”李巧玉說,“如果一定要說建議的話,根據醫學判斷,家族史中有人患有腦部動脈瘤的,直系子女、父母可以考慮進行檢查,避免漏診。因為,腦部動脈瘤屬于先天性疾病,有遺傳性。”
??????? 回到救治黃女士的那臺手術,李巧玉說,按照過去的常規治療方案,一般會對患側實施開顱手術,夾閉患側動脈瘤后,待患者身體調養一陣子再對另一側動脈瘤實施二次手術夾閉,“不過這種方案的缺點是,在兩次手術中間,另一側動脈瘤隨時都有可能破裂造成更大威脅,對患者而言,至少一個月的住院時間,費時、費力、費錢。而且,最終采取開顱夾閉治療方案,也是考慮到患者病情危重、瘤頸較寬,不容許采用微創血管內栓塞治療”。
??????? 經過李巧玉醫療團隊的緊急會診,他們決定為黃女士實施一次性夾閉雙側動脈瘤的全新手術。“說實話,手術風險是很大的,因為我們需要在患側打開手術創面,然后,在儀器的引導下,將手術器械穿過大腦,判斷并找準另一側的動脈瘤實施夾閉。”李巧玉說,“由于動脈瘤病灶與正常腦血管有不少相近之處,在手術實際探查中,我們也確實費了些周折。好在,患者家屬給予了我們極大的信任,讓我們實施手術時更有信心。”
??????? 李巧玉親自主刀了這臺創造鎮江歷史的手術。術中,他讓器械準確無誤地穿過了患者腦部僅有的2-3毫米“縫隙”,夾閉了黃女士左半腦那個沒有破裂的動脈瘤,沒有傷及患者的視神經、頸動脈、腦干等支配人體的重要器官、神經。
??????? 三個小時后,手術完成,黃女士患側的出血得以清除、兩側動脈瘤被夾閉。當天,黃女士就清醒過來,在醫院接受觀察、治療的兩周時間里,她的意識也更加清醒,也沒有出現明顯殘疾和其他并發癥。這次手術不僅救了她的命,而且比傳統的兩次分步手術節省了一半的醫療費用。
??????? “手術是成功了,但我們還是想提醒一下廣大市民,冬季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特別是腦部疾病,一旦病發,后果可能會十分嚴重。這幾年,在我們醫院就診的腦出血患者也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就在現在,病區里還有幾位二三十歲的年輕患者。從1998年至今,我們醫院已經實施了1500多例神經外科手術,其中開顱手術最近兩三年都會有100多例。”李巧玉說,“為了避免這些‘不定時炸彈’的爆炸,一方面,家族中有動脈瘤患者的市民應該及時進行檢查,另一方面,市民的生活、飲食也應該進行調整,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應合理攝入,這樣能夠避免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的發生。當然,一旦發生病情,應該第一時間到醫院急救,按照現在的醫學水平,只要處置得當,存活幾率肯定比過去要高很多的。”(唐艷 崔駿)
責任編輯:蘭友